营养不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27页(2063字)

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能量不足性营养不良,即蛋白质和能量的供给均缺乏,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本病主要由于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利用障碍,需要量或消耗量增加,以及其他由于生活环境不良,缺少爱抚,精神抑郁,饮食单调等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蛋白质、能量不足,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从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停滞,行为、心理和学习能力等的改变和各系统功能的紊乱。

【诊断】

1.病史 多有长期喂养不当或(及)患寄生虫病等慢性疾病史。

2.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或减轻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病久者,皮下脂肪逐渐消失。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自腹部开始,依次为胸、背、腰、四肢及臀部,最后为面颊部。

3.营养不良的类型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将营养不良分成轻、中、重Ⅲ度,按临床表现不同,营养不良又可分为3型。

(1)消瘦型:能量和蛋白质均不足,但以能量缺乏为主。其特点为皮脂薄、肌肉少、老人脸、骨瘦如柴、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正常。肝脏无病理改变。

(2)水肿型:能量摄入相对不足,但蛋白质严重缺乏。其特点为长时期的负氮平衡,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的水肿。临床除有水肿外,还伴有毛发稀疏、干燥、失去光泽,黑发变成红棕色,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屑、溃疡,皮炎与脂肪肝等表现。

表4-1 小儿营养不良分度标准

长期、严重的营养不良时心理发育障碍,测智商均低,其中语言发育受影响最甚,词语性和操作性检测结果均差。社会-情绪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表情淡漠,不活泼,探索性活动减少,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不足。称为夸希奥科(Kwashiokor)症。

(3)混合型:消瘦和水肿同时存在。

4.体征中有时小儿呈虚胖状,面色苍白,肌肉松弛,或伴下肢浮肿,这是长期用淀粉类喂养,蛋白质缺乏的表现,称“泥膏样体质”婴儿常表现为免疫低下,易感染。

5.合并症 营养不良患儿经常合并有缺铁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腹泻,继发感染。感染时其特点为:①组织的坏死较化脓为多见。②更易发生革兰阴性菌败血症。③某些病原体对正常小儿发病往往是轻型或亚临床型,而在营养不良者却可发生严重型感染甚至死亡。④体温的变化低热或不发热,或体温过低(<36℃)。

【治疗】

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必须注意该病患儿除蛋白质和热量供应不足外,还存在多种营养素缺乏,治疗切勿操之过急。

1.首先重视三个问题,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贫血。

2.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加强护理。根据病情及消化功能的强弱,做喂养指导,必须遵守逐步增加的原则,由少量到多次喂,补充优质蛋白(浓缩蛋白、半脱脂乳、豆浆、蛋、肝泥、肉末等)及各种维生素,适当补充钾、腹泻控制后可给予铁剂。

能量的供给也由少渐增。开始每日167~230kJ(40~55kcal)/kg,若消化吸收较好,可根据食欲渐增至每日502~586kJ(12~140kcal)/kg,待接近正常体重后,再恢复到正常需要量。蛋白质每日2~4g/kg,过多反而有害,可引起血中尿素增高等不良反应。严重患儿可输少量血浆或全血,切忌输入过多、过快,以防止心力衰竭。

3.药物治疗,给予各种消化酶有时可帮助消化。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铁剂,多次输氨基酸混合液。食欲明显减退,可用小剂量苯丙酸诺或胰岛素,后者每日2次,每次皮下注射2~3U,使用前先口服10~20g葡萄糖,以防低血糖。重者可输血浆或全血,必要时白蛋白静脉应用。

营养不良约有2/3者缺锌或其他微量元素,故均应补充锌制剂。可用硫酸锌每日5~10mg/kg,疗程一般不少于3~6个月.

【预防】

尽量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母乳不足者,应选用合理的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替代,常以乳为主。合理安排生活,加强体格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勿挑食.偏食;积极防治各种疾病,及时矫治先天畸形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