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缺乏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40页(1615字)

维生素E缺乏症为体内缺少维生素 E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维生素E是一种极有效的抗氧化剂,在体内能保护红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免于氧化破坏,从而避免溶血。此外还参加胶原组织的形成及人体多种代谢活动。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广泛地存在于玉米油、大豆油、红花油等植物油内。母乳中维生素E的含量平均为乳的6倍。早产儿体内储存不足,吸收与转运的能力较差而且生长迅速需要量相对较多,故容易出现维生素E缺乏症。

【诊断】

1.病史 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尤其是人工喂养者,常在生后4~10周发病。患有肠吸收不良、肠道梗阻、胰腺囊性纤维变性的小儿,因吸收减少故更易发病。

2.临床表现

(1)溶血性贫血,患儿血红蛋白浓度多在60~100g/L之间,网织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升高,周围血片中可见棘形和固缩的红细胞及其碎片。

(2)大腿、会阴部及眼睑等处水肿,鼻孔有水样分泌物。此因胶原纤维的交联障碍引起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和通透性增高所致,早产儿可致颅内出血。

(3)颈、面部出现丘疹样皮疹。

(4)患儿常哭闹不宁,呼吸急促。

(5)偶见小脑运动失调,眼肌麻痹和定向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3.实验室检查 血浆维生素E含量<11.6μmol/L(5ug/ml)即可确诊。也可在患儿的红细胞中加入过氧化氢,视其溶血程度而间接证明有无维生素E缺乏。但如有先天性G-6PD缺乏则可出现假阳性。

【治疗】

对维生素E缺乏的人工喂养儿,特别是早产儿,每日需补充15~25mg的维生素 E。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每日应增加到25~50mg。患有胆道梗阻、胰腺囊性纤维变性或慢性脂肪吸收不良的小儿,需加大到每日50~100mg。肌内注射较口服效果好,口服水溶性乳剂较口服油剂好。采用静脉注射的制剂可使血浓度迅速升高,且无肌内注射时常产生的个体差异。

【预防】

1.维生素E的每日需要量国内尚无规定。由于和脂肪酸结合的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减少。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较多时,其需要量也要相应增加。一般主张小儿在每消耗418kJ(100kal)热量补充0.3mg的基础上,按摄入1g亚油酸需另外增加0.7计算。(一般动物性脂肪含亚油酸10%,植物性脂肪含亚油酸30%~50%)。

2.过多的铁剂可在肠道中促使维生素 E被氧化破坏,并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增加自由基的产生,使其消耗增多,故对出生3个月内的患儿,若补充铁剂则剂量不宜大,同时口服维生素C。

3.微量元素硒和含硫氨基酸可通过协同作用,减少人体对维生素E的消耗。

【附】维生素 E过多症

在小儿每日摄入量超过25~50mg,可造成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尿中肌酸排泄量增多,患儿自感肌肉无力,易于疲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Ⅹ)浓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可出现多发性淤斑和皮下血肿,停用维生素 E后,上述症状可逐渐消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