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512页(3495字)
由于体内固定酸(如磷酸根、酸性磷酸钠、硫酸根、乳酸、丙酮酸、酮体等非挥发性酸)过多或碳酸氢盐丢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盐原发性减少,血pH值下降到7.35以下,称代谢性酸中毒(metablicac-idosis)。其基本改变是HCO3-减少,BE呈负值。
【病因】
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根据实验室阴离子间隙(amion gap AG)检验结果,分为两大类。AG为未测定的血清阴离子与未测定的血清阳离子之差。因细胞外液的阴阳离子总量必须相等,因此,Na++未测定阳离子[UC] = [CI+HCO3]+未测定阴离子[UA],即 Na+-[HCO3-] =UA-UC=AG,正常值8~16mmol/L。
1.正常AG型代酸
(1)消化道丢失碱:腹泻是儿科最常见的病因,腹泻时水样便与血浆比较含有较高浓度的HCO3-和较低浓度的Cl-,故腹泻丢失HCO3-而不丢失Cl-,故这些部位的引流或病管形成均可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此外,还见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
(2)肾脏丢失碱:见于肾小管酸中毒,其特别是远端肾小管不能分泌足量的 H+(Ⅰ型),或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HCO3-障碍(Ⅱ型)。此外见于碳酸酐酶缺乏或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碳酸酐酶催化 HCO3-解离,促进肾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故此酶缺乏或应用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后,由于 HCO3-离解反应延迟,阻滞了HCO3-的重吸收。
(3)其他:①摄入过多酸质:口服氯化钙或氯化镁,Cl-被迅速吸收,Ca2+或Mg2+在肠道内与HCO3-结合后以不溶性碳酸钙或碳酸镁的形式排出,造成HCO3-的丢失。同样,服用氯化铵、静脉输入盐酸都可起高氯性酸中毒。②稀释性酸中毒:静脉输入不含HCO3-的含钠液,使细胞外液容量迅速增加,HCO3-被稀释,pH值下降。③高营养性酸中毒;静脉高营养输入含有机阳离子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中释出 H+,Cl-,H+与HCO3-结合,使血HCO3-减少,形成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高AG型代酸
(1)酮症酸中毒: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丙酮酸,β-羟丁和乙酰乙酸产生过多和利用不足引起的。②饥饿性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水平降低,酮酸产生增多,酸中毒多为轻度。③糖原累积病,由于低血糖,胰岛素释放减少以及乳酸和丙酮酸产生过多,通常引起酮症和乳酸混合性酸中毒。④此外,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有机酸代谢异常均可表现为酮症酸中毒。
(2)乳酸酸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组织缺氧、低血压、低血容或败血症,在缺氧和氧利用障碍时,糖无氧酵解,乳酸大量产生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便形成乳酸中毒。先天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异或丙酮酸盐代谢异常,也是儿科乳酸酸中毒的原因。
(3)外源性毒物:这在儿科是较常见的原因。水杨酸过量,早出现呼碱,随后可出现酮症,乳酸酸中毒,并作为一种强酸直接减少细胞外HCO3-,还可见于乙二醇中毒,甲醇中毒、副醛中毒等。
(4)急、慢性肾衰:肾衰时可滴定酸的排泄及产氨能力下降,常表现高AG型代酸。
【诊断】
1.有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2.临床表现
(1)呼吸深快是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表现。呼吸幅度深,早于呼吸加快,严重时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口唇樱红、呼气有酮味(似烂苹果酸气味),面色苍白,发灰或发绀。
(2)新生儿和小婴儿呼吸深长不明显,而以呼吸频率加快,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口唇樱红为特征。
(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可有恶心,呕吐、并可出现嗜睡、烦躁、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与脑脊液 pH值下降的关系更大。
(4)代谢性酸中毒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心率快,脉压大,严重酸中毒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室颤。另外,在代偿的初期,可仅有1~2项阳性表现,如可表现为食欲减退,面色发灰,易被忽略;有时呼吸深长被误认为呼吸困难,应注意区别。
3.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pH值及HCO3-下降,BE负值增大。
(2)血电解质:血氯常增高;血钠视病因而异,可正常、偏低或偏高;血钾应偏高,如有明显酸中毒而血钾正常,提示有钾的损失。
(3)尿为酸性:pH值为4.6~6.2,肾小管酸中毒时,尿pH>6。
(4)AG正常或增高:AG降低对诊断酸碱紊乱无临床意义。
(5)乳酸酸中毒时:血乳酸浓度>5mmol/L。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对高AG型代酸,应以改善微循环,供给氧,改善机体的氧合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主。
3.正常AG型代酸,治疗的重点是减少HCO3-丢失和补充碱。
(1)儿科常用的碱性药:
碳酸氢钠:为碱性药物中首选,可口服或静脉滴注,能直接增加机体碱储备,中和H+。
乳酸钠:进入体内需在有氧条件下,经肝脏代谢,转变为 HCO3-后才具有纠酸性。此药作用缓和,造成碱中毒和因 PaCO2下降过快而抑制呼吸的危险性较小。在缺氧、休克、组织灌注不足,肝功能不良和新生儿酸中毒时不宜采用。
(2)碱性药物的使用:一般主张pH<7.30时即补碱性液。①在无化验条件或病情较重化验结果尚未报道时,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3~5ml/kg,或11.2%乳酸钠每次2~3ml/kg计算给予,必要时可于2~4h后重复应用。②已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40-X)×0.5×体重(kg)=5%碳酸钠毫升数。(40-X)×0.3×体重(kg)=11.2%乳酸钠毫升数。(注X为患儿的二氧化碳结合力)。③已知血气分析,可按剩余碱值计算:(BE-3)×0.3×体重(kg)=应补碱性溶液的 mmol数。5%碳酸氢钠1ml=0.6mmol,11.2%乳酸钠1ml=1mmol。④一般用等张含钠液,5%碳酸氢钠需稀释3.5倍,11.2%乳酸钠稀释6倍。病情危重或需严格限制水入量的患儿可减少稀释倍数或不稀释。⑤机体有代偿和调节能力,可将碱性药物分次给予,密切观察病情,复查血气分析,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补足全量碱性药物酸中毒即可纠正。首次补碱可给计算量的1/2,随时调整剂量,避免补碱过量。⑥碳酸氢钠在体内发挥作用,有赖于 CO2经肺排出,若通气功能障碍,则碳酸氢钠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并因CO2潴留,加重酸中毒。
4.严重酸中毒 当pH<7.2时,可致小动脉扩张,心肌收缩无力,导致循环衰竭。此时无论何种病因,均可适量应用碱性液,使 pH值达到7.2~7.3。
5.纠酸过程中,K+进入细胞内,血清钾浓度下降,故应注意补钾。酸中毒纠正后,因游离钙减少而出现抽搐者,应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