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肥料实用手册

水稻施肥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肥料实用手册》第242页(3463字)

【参考文献】:

[1]慕成功,郑义.农作物配方施肥.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国瑞.高效施用化肥200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劳秀荣.果树施肥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周学伍,陈守伦,吕斌.果园施肥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季书勤,王绍中,杨胜利.专用优质小麦与栽培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7]李仁,黄照愿.实用土壤肥料手册.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8]秦富.提高化肥使用效益200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于振文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夏仁学,李国怀,马梦亭.山地板栗栽培新技术.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8

[11]张振贤,于贤昌.蔬菜施肥原理与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2]李世清,田霄鸿,王朝辉.北方菜田科学施肥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杨先芬.瓜菜施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4]马国瑞.蔬菜施肥指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劳秀荣,张漱茗.保护地蔬菜施肥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6]王晓雪,付亚文,金巨胜.蔬菜合理施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7]黄德明,白纲义,樊淑文.蔬菜配方施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8]刘宜生,候国强.蔬菜施肥技术问答.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19]蒋卫杰,刘伟,余宏军等.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实用新技术.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

[20]杨先芬.花卉施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1]马国瑞.家庭养花巧施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2]李育岳,汪麟,汪虹.食用菌栽培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3]陈明.优质牧草高产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4]苏加楷,张文淑,李敏.优良牧草及栽培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

[25]孙彦,周禾,杨青川.草坪实用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6]黄必志,曹文波,陈佐忠.草坪营养与施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7]徐永阳,徐志红等.甜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8]郁明谏,李淑珍,郁明发等.人工土绿化栽培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9]邢禹贤.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1.水稻营养特性 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碳、氢、氧、硅、氮、磷、钾、钙、镁、铁、锰、锌、硼、铜、钼、氯等17种营养元素,供需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的营养元素是氮、磷、钾。水稻植株中氮、磷、钾的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下降,但各种元素所出现的高峰时期与下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自返青至孕穗期,各种元素吸收总量增加较快。自孕穗期以后,各种元素增加幅度有所不同,对氮素来说,至孕穗期已吸收生长全过程总量的80%,其中磷为60%,钾为82%。植株吸收氮量有分蘖期和孕穗期两个高峰,吸收磷量在分蘖一拔节期是高峰,约占总量的50%,抽穗期吸收量也较高。钾的吸收量集中在分蘖—孕穗期。自抽穗期以后,氮、磷、钾的吸收量都已微弱,因此,在灌浆期所需养分,大部分是抽穗期以前植株体内所贮藏的。

杂交水稻各个时期的吸肥状况研究结果,氮的吸收在生育前期和中期与常规稻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齐穗和成熟阶段杂交水稻还吸收24.6%,这一特性使植株在后期仍保持较高的氮素浓度和较高的光合效率,有利于青穗黄熟,防止早衰。杂交水稻在齐穗后还要吸收19.2%的钾素,这有利于加强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转,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水稻养分吸收量,据产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667m2产500kg稻谷和500kg稻草,从土壤中吸收纯N8.5~12.5kg,P2O54~6.5kg,K2O10.5~16.5kg。水稻形成100kg籽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在2kg左右,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P2O50.9kg左右,随产量升高100kg籽粒吸收量增大;K2O在2.1kg左右,低产田略低些。

杂交水稻形成100kg籽粒氮(N)、磷(P2O5)、钾(K2O)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kg、0.9kg、3.0kg,N、P2O5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K2O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kg。双季稻是我国长江以南普遍栽培的水稻类型,分早稻和晚稻。它们有共同的特点:生育期短,养分吸收强度大,需肥集中且需肥量较大,但由于生长季节的不同,养分吸收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从移栽到分蘖,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总量的35.5%、18.7%、21.9%,而晚稻分别占23.3%、15.9%、20.5%,早稻的吸收量高于晚稻,尤其是氮;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48.6%、57.0%、61.9%,晚稻分别是58.7%、47.4%、51.8%,晚稻氮的吸收量增加很快;结实成熟期,早稻吸收氮、磷、钾有所下降,分别是15.9%、24.3%、16.2%,而晚稻为19.0%、36.7%、27.7%,可见晚稻后期对养分的吸收高于早稻。

2.施肥技术

(1)早稻施肥技术。早稻施肥一般采用“攻前保后”施肥法,即要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后期补施穗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667m2施氮(N)10~12kg、磷(P2O5)8~10kg、钾(K2O)5~6kg,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配施一定的氮肥,占总用量的70%左右,磷肥全作基肥,钾肥50%基施,50%追施。插秧后1周进行第一次追肥,用量占总用肥量的30%。穗肥一般占总用肥量的10%,并以钾肥为主。

(2)晚稻施肥技术。晚稻施肥宜采用“前促中控”施肥法,根据移栽后2~3周出现一个很强的吸肥高峰的特点,将70%~ 80%肥料用在前期。磷肥在晚稻上效果低于早稻的应用效果。因此,如果早稻施磷较多,晚稻可利用磷的后效,不再施用磷肥。晚稻施钾的效果优于早稻,钾肥应优先用于晚稻,一般每667m2施氯化钾8~10kg,基肥和抽穗前施用比例为6∶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