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肥料实用手册

磷肥的施用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肥料实用手册》第353页(5390字)

【参考文献】:

[1]丁洪,郭庆元.氮肥对不同品种大豆氮积累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土壤通报.1995.26(1):18~21

[2]蒋仁成,历志华,李惠民.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

[3]张喜文,宋殿珍,刘源湘.氮肥和氮磷配合对各子籽粒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土壤通报.1992,23(2):121~123

[4]金正勋,秋太权,孙艳丽等.氮肥对稻米垩白及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1):31~35

[5]徐坤.生姜对不同氮肥品种的效应.土壤肥料学报.2000,4,17~19

[6]胡承孝,邓波儿,刘同仇.氮肥水平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6,3:34~36

[7]李红颖,梁红,张东铁等.钾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3,2:24~26

[8]徐光壁,高国文,卞月华.钾肥对低芥的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4,4:28~30

[9]何成辉,何天秀.钾肥对啤酒大麦品质的影响研究.土壤通报.1991,22(1):44~46

[10]刘桃菊,黄究基.钾对贮麻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5,6:9~12

[11]周艺敏,景海春,兰耀.钾及其他元素配合施用对几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5,1:18~21

[12]许前欣.钾肥对蔬菜产量和品质效应的研究.土壤肥料.1999(2):23~25

[13]许前欣,孟兆芳,于彩虹.减少蔬菜体内硝酸盐污染的施肥技术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0,19(2):109~110

[14]郭银燕.农业与全球变暖.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81~184

[15]彭近新,陈慧君.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6]杨玉爱.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土壤学报.1996,33(4):414~421

[17]齐德生.场废弃对附近地面水污染的调查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8,12(1):32~33

[18]董克虞.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化途径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81~283

[19]欧阳喜辉.长期施用污泥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4,13(6):271~274

[20]曹仁林,贾晓蔡,顾进飞.粉煤灰复田中有害物质对农林产品质量影响与污染控制.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296~298

[21]赵其国.现代土壤学与农业持续发展.土壤学报.1996,33(1):1~1

[22]Hiscock,K.M.et al.Review of nat ural and artificial denitrify cation of groundwat[J].watRes,1991,25(9):1099~1111

[23]胡国臣,张清敏,王忠等.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防治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9,18(15):228~230

[24]吕忠贵,杨圆.浅析氮磷化肥的使用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14(3):30~34

[25]申秀英,许晓路.蔬菜硝酸积累机制及影响因素.农业环境及进展.1998,15(3):4~6

[26]庄等.氮肥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土壤学进展.1995,23(3):29~35

[27]王庆,王丽,赫崇岩等.过量氮肥对不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0,19(1):46~49

[28]汪雅各.农业环境标准实用手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29]涂从,苗金燕.土壤砷临界值的初步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2,11(2):80~83

[30]许宇飞,付玉华,张炜.沈阳市部分农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56(2):21~24

[31]往校,段敏,李岚.西安市郊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2000,19(2):96~98

[32]付玉萍,李艳金.沈阳市郊区蔬菜污染调查.农业环境保护.1999,18(1):36~37

[33]周凌云.土壤水肥条件对氮肥利用率影响研究.核农学报.1996,10:43~46

[34]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35]P.D芝森.农业中的钾.谢建昌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磷的固定及解吸 由于施入到土壤中的磷肥易被土壤所吸持、固定,既是水溶性磷从液相转入固相,这些磷在当季的利用率较低,以后仍可以被作物逐渐利用。但磷的固定有一个优点是使磷的淋失大大减少。

有很多因素影响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如黏土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中Fe、Al、Ca、Mg的数量和活性,土壤pH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等。

肥料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随时间下降,后效长。其主要原因和机理是:

(1)结晶作用。通过沉淀作用所形成的磷素化合物,开始时大多是无定型的或者是结晶较差的,因它们较大的比表面,使它们易于向土壤溶液中释放磷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逐渐结晶,减少了比表面,减少了溶解度。

(2)吸附态磷的重组。磷被土壤吸附之初,基本上是单齿配位位体(单核表面桥接),它们大部分可以进行同位素交换,因而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吸附态的磷进行重组,由单核结构向环状双核结构转化,这样磷的可代出性大大下降,基本上不可逆(难于被解吸),这就导致被吸附的磷随时间延续,有效性下降。

(3)磷的吸收作用。被吸附在土粒(黏土矿物、铁铝化合物)表面的磷,由于扩散作用向深层移动,移动愈深,愈不易被解吸,使有效性随时间下降。

施入土壤中的磷易被土壤固定,同时土壤中的磷也在不断向土壤溶液补充释放,既土壤磷的释放作用或解吸作用。

土壤磷的解吸作用是磷释放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它是磷从土壤固相向液相转移的过程。土壤对作物供应磷素的能力,首先决定于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如果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很低,同时又被植物吸收利用,这时固相磷的释放很重要。其次决定于土壤固相补充磷的能力。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为磷供应的强度因素(I),固相补充磷的能力为磷供应的缓冲能力(BC),补充溶液磷的数量为Q,BC=I。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活性磷库(Q)和土壤溶液中的磷(I)处于平衡状态,当土壤溶液中磷被作物吸取之后,土壤固相的活性磷库就会立即释放加以补充。当向土壤中施入磷肥时,肥料磷在固相和液相之间分配比例也不相同,缓冲能力大的土壤进入固相的比例更多。所以,土壤的缓冲能力也代表施入的肥料磷向固相转移倾向的大小。

2.磷肥的施用方法 合理施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二是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1)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首先要考虑施磷的必要性。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只有土壤缺磷的才有必要施磷肥。其次根据作物吸磷特点。作物吸磷特点是影响磷肥施用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物主要吸收以形态存在的磷的离子。土壤pH为中性时,同时存在,数量相近;在酸性条件下,多于;在碱性条件下,多于。大多数作物吸收的速度比快,通常前者是后者的10倍。

不同作物利用磷的能力不同,在同一土壤上不同作物对磷肥的反应不同。通常小麦对磷肥比玉米敏感(Yaung,et al.,1985)。

最后根据土壤及作物考虑磷肥品种。

(2)施磷肥不要对环境造成危害,要严格控制磷肥用量,即合理用量,不使土壤积累达到有害环境的程度。

3.磷肥施用的基本技术

(1)磷肥的施用时间。理论上水溶性磷肥不宜提前施用,以减少磷肥和土壤的接触时间。而对柠檬酸性磷肥,在酸性土壤则应适当提前施入。一般情况下,磷肥不作追肥,而是在播种或移栽时,一次作基肥施入。

(2)磷肥的施入方法。磷肥的施用方法,大体上分为撒施和集中施用两类。

①撒施。就是把肥料均匀撒施在田块表面,然后翻入土中。这种方法对于水溶性磷肥大大促进了磷肥和土壤的反应,使肥料磷的有效性降低,所以水溶性磷肥,特别在酸性土壤上,应避免采用撒施的方法。对于柠檬酸溶性和微溶性磷肥,在酸性土壤上一般均应采用撒施的方法,以促进土壤对磷肥的溶解作用。

②集中施用。集中施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在集中施磷肥的情况下,土壤和磷肥的接触面大大降低,减少磷的固定作用,使更多的磷保持有效态。集中施肥这一方法适合于强固定能力的酸性土壤和水溶率高的磷肥。在东北黑土上、湖南和浙江的酸性水稻土上,集中施磷或施用颗粒磷肥均获得显着的增产效果。

(3)以轮作周期为单位施用磷肥。磷肥的特点是当季利用率低,大部分所施用磷肥残留在土壤中。因此,以轮作周期为单位统筹施用磷肥,尽可能发挥磷肥后效的作用,这样,以一个轮作周期计算,就可显着提高磷肥的利用率。Tandon1994研究表明,如果把磷肥在当季和后季总的增产作用为100%,则当季占50%,第二季占25%,第三季占15%,第四季占10%,充分利用后效,可以节约磷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4)水溶性磷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土壤中加入有机肥可以显着降低土壤(特别是酸性土壤)中磷的固定量。其机理可能是:①有机肥分解产生有机酸,溶解或解吸土壤中的Fe—P、Al—P和Ca—P(赵晓齐等,1991);②有机肥料中碳水化合物对土壤中磷吸附位的掩蔽作用;③在低pH情况下,有机质通过与Al3+形成络合物,阻碍溶液中Al3+水解,并与磷酸根竞争羟基铝化合物的吸附位,从而降低酸性土壤磷的吸附量(王光火等)。总之,有机肥和磷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使磷更多、更长时间地保持有效状态。

(5)氮肥和磷肥混合集中施用。肥或者尿素和水溶性磷混合后集中施用,比氮肥、磷肥分开施用有更高的肥效(鲁如坤等,1996)。

另外,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培育出更有效地利用磷肥的作物,也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途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