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 并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第124页(8858字)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夫放言遣辞(2),良多变矣(3),妍蚩好恶(4),可得而言。每自属文(5),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6)。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7)。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8),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9),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10)。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11),若夫随手之变(12),良难以辞逮(13)。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14)

伫中区以玄览(15),颐情志于典坟(16)。遵四时以叹逝(17),瞻万物而思纷(18)。悲落叶于劲秋(19),喜柔条于芳春(20)。心懔懔以怀霜(21),志眇眇而临云(22)。咏世德之骏烈(23),诵先人之清芬(24)。游文章之林府(25),嘉丽藻之彬彬(26)。慨投篇而援笔(27),聊宣之乎斯文(28)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29),耽思傍讯(30)。精骛八极(31),心游万仞(32)。其致也(33),情曈昽而弥鲜(34),物昭晰而互进(35)。倾群言之沥液(36),漱六艺之芳润(37)。浮天渊以安流(38),濯下泉而潜浸(39)。于是沉辞怫悦(40),若游衔钩,而出重渊之深(41);浮藻联翩(42),若翰鸟婴缴(43),而坠曾云之峻(44)。收百世之阙文(45),采千载之遗韵(46)。谢朝华于已披(47),启夕秀于未振(48)。观古今于须臾(49),抚四海于一瞬(50)。然后选义按部(51),考辞就班(52)。抱景者咸叩(53),怀响者毕弹(54)。或因枝以振叶(55),或沿波而讨源(56)。或木隐以之显(57),或求易而得难。或变而兽扰(58),或见而鸟澜(59)。或妥帖而易施(60),或岨峿而不安(61)。罄澄心以凝思(62),眇众虑而为言(63)。笼天地于形内(64),挫万物于笔端(65)。始踯躅于燥吻(66),终流离于濡翰(67)。理扶质以立干(68),文垂条而结繁(69)。信情貌之不差(70),故每变而在颜(71)。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72)。或操觚以率尔(73),或含毫而邈然(74)

伊兹事之可乐(75),固圣贤之所钦(76)。课虚无以责有(77),叩寂寞而求音(78)。函绵邈于尺素(79),吐滂沛乎寸心(80)。言恢之而弥广(81),思按之而逾深(82)。播芳蕤之馥馥(83),发青条之森森(84)。粲风飞而猋竖(85),郁云起乎翰林(86)

体有万殊(87),物无一量(88)。纷纭挥霍(89),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90),意司契而为匠(91)。在有无而僶俛(92),当浅深而不让(93)。虽离方而遁圆(94),期穷形而尽相(95)。故夫夸目者尚奢(96),惬心者贵当(97)。言穷者无隘(98),论达者唯旷(99)

缘情而绮靡(100),赋体物而浏亮(101)。碑披文以相质(102),诔缠绵而凄怆(103)。铭博约而温润(104),箴顿挫而清壮(105)。颂优游以彬蔚(106),论精微而朗畅(107)。奏平彻以闲雅(108),说炜晔而谲诳(109)。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110)。要辞达而理举(111),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112),其为体也屡迁(113);其会意也尚巧(114),其遣言也贵妍(115)。暨音声之迭代(116),若五色之相宣(117)。虽逝止之无常(118),固崎锜而难便(119)。苟达变而相次(120),犹开流以纳泉(121);如失机而后会(122),恒操末以续颠(123)。谬玄黄之秩叙(124),故淟涊而不鲜(125)

或仰逼于先条(126),或俯侵于后章(127);或辞害而理比(128),或言顺而义妨(129)。离之则双美(130),合之则两伤(131)。考殿最于锱铢(132),定去留于毫芒(133);苟铨衡之所裁(134),固应绳其必当(135)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136)。极无两致(137),尽不可益(138)。立片言而居要(139),乃一篇之警策(140);虽众辞之有条(141),必待兹而效绩(142)。亮功多而累寡(143),故取足而不易(144)

或藻思绮合(145),清丽芊眠(146)。炳若缛绣(147),凄若繁弦(148)。必所拟之不殊(149),乃闇合乎曩篇(150)。虽杼轴于予怀(151),怵他人之我先(152)。苟伤廉而愆义(153),亦虽爱而必捐(154)

或苕发颖竖(155),离众绝致(156),形不可逐,响难为系(157)。块孤立而特峙(158),非常音之所纬(159)。心牢落而无偶(160),意徘徊而不能揥(161)。石韫玉而山辉(162),水怀珠而川媚(163)。彼榛楛之勿翦(164),亦蒙荣于集翠(165)。缀《下里》于《白雪》(166),吾亦济夫所伟(167)

或托言于短韵(168),对穷迹而孤兴(169),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170);譬偏弦之独张(171),含清唱而靡应(172)。或寄辞于瘁音(173),徒靡言而弗华(174),混妍蚩而成体(175),累良质而为瑕(176),象下管之偏疾(177),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178),徒寻虚以逐微(179),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180);犹弦么而徽急(181),故虽和而不悲(182)。或奔放以谐合(183),务嘈囋而妖冶(184),徒悦目而偶俗(185),固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186),又虽悲而不雅(187)。或清虚以婉约(188),每除烦而去滥(189),阙大羹之遗味(190),同朱弦之清氾(191);虽一唱而三叹(192),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193),俯仰之形(194),因宜适变(195),曲有微情(196)。或言拙而喻巧(197),或理朴而辞轻(198);或袭故而弥新(199),或沿浊而更清(200);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201)。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202),歌者应弦而遣声(203)。是盖轮扁所不得言(204),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205)

普辞条与文律(206),良余膺之所服(207)。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208)。虽浚发于巧心(209),或受蚩于拙目(210)。彼琼敷与玉藻(211),若中原之有菽(212)。同橐籥之罔穷(213),与天地乎并育(214)。虽纷蔼于此世(215),嗟不盈于予掬(216)。患挈瓶之屡空(217),病昌言之难属(218),故踸踔于短垣(219),放庸音以足曲(220)。恒遗恨以终篇(221),岂怀盈而自足(222)?惧蒙尘于叩缶(223),顾取笑乎鸣玉(224)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225),来不可遏(226),去不可止(227),藏若景灭(228),行犹响起(229)。方天机之骏利(230),夫何纷而不理(231)?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232);纷葳蕤以馺遝(233),唯毫素之所拟(234);文徽徽以溢目(235),音泠泠而盈耳(236)。及其六情底滞(237),志往神留(238),兀若枯木(239),豁若涸流(240);揽营魂以探赜(241),顿精爽而自求(242);理翳翳而愈伏(243),思轧轧其若抽(244)。是以或竭情而多悔(245),或率意而寡尤(246)。虽兹物之在我(247),非余力之所戮(248)。故时抚空怀而自惋(249),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250)

伊兹文之为用(251),固众理之所因(252)。恢万里而无阂(253),通亿载而为津(254)。俯贻则于来叶(255),仰观象乎古人(256)。济文武于将坠(257),宣风声于不泯(258)。涂无远而不弥(259),理无微而弗纶(260)。配沽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261)。被金石而德广(262),流管弦而日新(263)

【译文】:

每当我阅读才智之士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的创作用心,有所领会。意思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而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作文,尤其能体会写作时的心情。我写作时常常害怕自己的构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相符,运用文辞不能准确地表达心意,这不是写作的道理难懂,而是实践起来不容易啊。因此,我写《文赋》讲述前代作家华美丰富的文采,通过这些文章,讨论作文时为什么这样有利,那样有害的原由,待此赋写成后,他日看看,也许可以说它竟曲折深入地将文章的奥妙讲尽了。至于总结创作经验,就像拿着斧头去斫制斧柄,可以取法于眼前,至于随心应手的变化,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这里大凡能讲述的都写在文章里了。

伫立于适中的地区深察万物,在古代的着述中涵养自己的性情和志趣。秋天见树叶落而悲伤,春天见枝条柔嫩而欣喜,循四时而叹其逝往之事,揽视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纭。想到寒霜就心意肃然,对着云霞就志趣高远。歌颂先代业绩、德行的伟大、清美而芬芳。浏览了许多文章,喜爱那些既有美质又有文采的好作品。有所感受就放下那些篇章而拿起笔来,并且将这些感受写在文章之中。

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都集中精神,心不外用,杜绝耳目的纷扰,深思旁求,以极力驰骋其想象。文思渐臻成熟,情思由朦胧而逐渐鲜明,各种事物形象都交互地涌进心中。倾注着诸子百家的精华,蕴含《六经》芬芳美丽的文采,想象有时好比在天池中安稳地漂流,有时又如潜入地泉暗暗地浸泡。有时会感到辞旨深涩而不易表达,好像游鱼吞钩要缓缓地把它提出水面;有时又会觉得辞意风发联翩而至,好像飞鸟中了拴绳的箭,从层云之中急促而落。在散文和韵文领域中,采取前人还未用到的新奇词藻。抛弃前人用滥如开谢的早上的花一样的辞和意,开拓前人未发的犹如未开的晚上的蕾一样的辞与意,观察古往今来于片刻之间,俯视四海八方于暂短的一瞬。然后按分段布局的需要,选择并遣使辞句。凡有形的要掌握其形状色彩,凡有声的要了解其音韵宫商。有时依枝振叶先明主旨,有时沿波讨源后言要点;有时从隐晦而逐渐明显,有时从浅易而渐进深难。有时得要领有如虎出而百兽驯服,有时萌生新意有如龙腾而众鸟飞散;有时信手写来十分贴切,有时再三推敲仍感不安。聚精会神冥思苦想,概括众虑而后成篇。天地虽大,可笼于文章之内,将万物描绘于笔端。最初好像唇干言涩欲语难出,最后饱蘸墨笔挥洒自如。思想内容如主干而扶立,语言文辞像枝条果实附于干上。内心感情和容貌确实一致,心中的变化都必然表现在颜面上:一想到快乐的事就发笑,刚讲到悲哀的事,就已在叹息了。有时不经意地信笔写来流畅无阻,有时含笔而陷入深深的思考。

创作的快乐,本是圣贤所欣慕的,从虚无中探索而塑造出具体形象,在寂静之中敲击而发出声响;在尺素之上展现深远的意境,在方寸之间,倾吐博大的内容。言辞越扩张含义越宽阔,思想越锤炼内容就越深刻;像芬芳的香草传播着浓郁的馨香,像茂密的绿树郁郁葱葱,日丽风和而狂飙突起,流云舒起自文坛之中。

文体有千差万别,事物没有一定尺度,事物变化瞬息万变,形状描绘难得恰当。作文时言辞呈现出自己的才能有如贡献技艺,心意则像匠人一样掌握分寸,何取何去要勉力推敲,该深该浅要力求恰当。虽然创作没有一定的规矩,总是希望穷尽事物的形象。因此,讲究夸张炫耀的人崇尚浮华,讲求描述恰当的人注重精当;喜欢对事物寻根究底的人,不怕讨论得深入细致,思想通达的人,观察和思考十分广阔。

诗是抒情的,因情而生,要写得华丽动人。赋主写物要有气势。碑记要去掉谀辞,说真话。诔是哀悼死者的,所以要缠绵悲伤。铭文言简意赅而温和柔润。箴要令人警惕,故需抑扬顿挫、清新壮健。颂要从容安详,文采丰盛。论文要说理深刻独到,清楚畅达。奏章要平和透彻,辞气和平。论辩的文章要语言动听,有煽动性,说得活龙活现。文体虽有各自的特色和要求,但超过了一定限度,过分矫揉做作,则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言辞能表达意思,说理能概括事物,因此,冗长总是不可取的。

文章要反映事物,万物有万形,所以文章也是多姿的,文章的体裁也经常变化发展;构思反应迅速,运用辞藻要美。至于语言音节组成文章,如色彩配成图画一样鲜明。文章和灵感变化无常,来去无踪,本来不容易捉摸和追踪。假如掌握变化的规律按次序叙写,如开渠引流一样顺利;如果不按次序,使文思中断,就像把一件事物从后面做到头上一样困难。如同颠倒了颜色次序而胡乱涂抹,显得污浊而不鲜明了。

有时后段与前段相矛盾,有时前段又侵犯了后段。前后两段之间,或者言辞相悖而义理一致,或者言辞一致而义理相悖。这些互相矛盾的辞句:如果分开来两方面都好,如果凑合到一起,就两败俱伤。评论文章要严格,决定取舍要细致,评论文章,必须按照标准,严格掌握。

有些文章辞句繁多,道理丰富,可是不能把主题思想表达清楚。一篇文章不应有两个主题,话说清楚了便不能再说。用几句话突出中心要点,这就是一篇的纲领。虽然文章的许多词句有条有理,只有确立了纲领才能收到效果。这实在是好处多而害处少,既然已达到了要求,就不必再改动了。

有些文章清丽、灿烂,像锦绮的色彩会合在一起一样。文辞鲜丽有如五彩缤纷的缛绣,文情凄恻有如繁弦奏出的悲凉感人的音乐。一定是思路相近,才与前人的作品暗合。文辞虽然出自我的心裁,但恐怕别人在我之前已经说过。假如属于有伤廉耻违反道义的行为,尽管是心爱的文章,也必须捐弃。

有些意境像芦花的花梢,像禾穗的芒尖,出类拔粹,微妙精细。其形态不可追逐,其音响难以系住。这种优美的意境在文章中是孤特地峙立在群众之中,一般平常的语句是不能加以表达的。虽然整篇文章内容比较平淡,但这个精彩的部分是不能把它舍弃的。石中藏有美玉,山岭就光辉;水中含有珍珠,川流就明媚。丛杂不良的树木所以没被剪除掉,是由于翠鸟栖宿在上面而得到了好处。即使像搀杂粗俗的《下里》于优秀的《白雪》乐曲之中,但也可增加文章的奇异壮美。

有时遇着贫乏的题材,不能多所发挥,只是写了一篇短文。文章短,题材小,下则感到寂寞而没有共鸣;上则感到空旷而缺乏依托。好像独张偏侧的弦,弹之虽含清音,然而无应和之声。或者用了不刚健的辞句,语言徒然奢侈而不华美,将美的丑的混成一体,就连累了其中优美的言词而成为缺陷。这就好像在堂下演秦的管乐速度偏快,虽然和堂上的音乐相应,但是不协调。或者文章遗弃义理而保存奇异之见,只追求虚饰,舍本逐末。说话没有真实感情,使人可厌,言辞飘浮空洞没有着落。没有深厚感情的语言,就好比弦细而调急,弹出来的声音短促,虽然也还和谐,但不能感动人;这些音乐只能娱乐耳目而迎合世俗,声音虽高,但格调却是低级的;这才明白《防露》《桑间》这样的歌曲,虽然能感动人,但缺乏高尚的志趣。或者文章简淡平静,含蓄质朴,去除了繁缛夸张的辞句,就如同太羹缺乏余味,如同朱弦清散而不繁密,虽一人唱三人和,还是不动听,这样的文章虽然思想纯正,但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和情趣。

至于说到文章体制的繁简,文势的抑扬起伏,要因事制宜,适应情况而变化,这里面还有曲折微妙的情况。有的讲得不生动,而要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有的文理质朴而文辞清新美丽;有的继承吸收旧的却能推陈出新;有的把糟粕化为精华;有的一看就知道,有的要深入研究才能领会。文章的镕裁、定势,因宜适变,好像舞蹈者随着音乐的节拍投袖起舞、歌唱者应合着丝弦放声歌唱一样。这大概是轮扁所谓“口不能言”的那种情形,也不是繁言缛辞所能说得深刻的。

总的来说,作文章的一些规范,我在心中都确实遵从。熟悉世上一般人所常犯的错误,既然明白了一般容易犯的过错,就知道前贤的好处是什么了。尽管我深深启发巧思,有时也许还是被平庸的眼光所耻笑。那些优美的文辞,好像平原中的豆子,随处皆有;犹如瑰丽的文章,可与天地并存不朽。虽然世间好文章美不胜收,可惜我得到的微不足道。所恨的是如同提瓶汲水,一会儿又倒光了,所苦的是好的话不多,难于继续。因此在几句之文中便感觉吃力了,因为感觉吃力,所以不得不奏出平庸的音调来凑成一个曲子。往往是文章作完了还是不满意,哪里还抱着自满的心思自以为足够呢?只恐本来很粗陋的乐器,徒然自遭羞辱,反而被美妙的演奏者在旁边暗笑了。

若讲到灵感的交会和文思通塞的规律,那是很难捉摸的,说来就来,说去就去,非人力所能阻挡。文思藏匿起来,就像光一样,涌现出来,就像声音响起来一样;当神思流畅的时候,有什么纷乱理不清呢?文思如风而发于胸中,言辞者泉而流于辱齿,只要用纸笔草拟出来,便是丰富多彩壮美的好文章。写出文章来,其文采焕烂满目,其音韵泠泠充满在耳中。思想凝滞之际,心志虽想前往,而精神却停留不动,就像一截枯木,空荡荡地像干涸了的河流。竭尽心力去探索奥秘,提起精神去独自追求,但文理隐暗而更加潜伏,思绪也艰涩到抽都抽不出来。因此有的竭尽才情,结果往往反而不愉快,有的任意而行,结果反而少过错。虽然这些东西属于我自身,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常常有力无处使。因此我时常按住自己的空洞心怀,自怨自惜,我始终不明白文思通畅和阻滞的原因何在。

若说到这文章的作用,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是靠着它来表达的。它能超越时空,沟通人们的思想。往下,可以将法则留给未来的世代,往上,可以从古人学到好的模范。即使文、武之道快要坠落了,也能挽救回来,可以将好的风气传播下去,不致沦亡。无论多远的路程,无论多微妙的理论,没有不能包罗的。文章能使枯干的沾到润泽,好比云雨一样,至于变化不测,又仿佛鬼神一样。文章镌刻在金石上,可以使功德传播得广,文章流传于音乐中,可以与日常新。

【评析】: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一篇深刻、系统的创作论,而且是唯一用“赋”的体裁写成的论文名作。《文赋》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它对诗歌特点作了新的理论概括:“诗缘情而绮靡”;“缘情”就是抒情,指内容而言;“绮靡”就是美丽生动,指形式而言。它总结了汉魏以来五言诗发展的创作经验,突出了诗的感情因素,并抓住了在艺术上的美感要求,反映了魏晋以来文学创作对儒家“文以载道”理论的反动,推动了诗歌创作的进步。贡献之二,是在当时文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附庸地位之后,提出了以想象为中心的艺术构思论。它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构思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离不开想象,想象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这个过程实际上属于当代所说的形象思维。此外,《文赋》还十分重视作品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作用,并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文章的结构、文体的分类及特点等,都有论述。《文赋》采用赋体写成,句式对称,辞藻华美,声韵铿锵。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于吴国的世家大族,祖父陆逊官至丞相,父陆抗官至大司。陆机十三岁承袭父业领兵,为牙门将。吴亡后退居乡里,闭门勤学十年。太康末年到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被征为祭酒,累迁太子洗马、着作郎。晋惠帝太安初,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长沙王义,被任命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战败,被诬遇害。

陆机乃是太康文坛上着名作家,他的文风对当时有深刻的影响。其《文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着作。有《陆士衡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