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5页(6166字)
建国以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是在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其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把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下来的。在那次会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和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论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在此期间和前后,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发表了一些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论文和着作。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种学习与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很不够。
建国以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曲折中继续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为第一阶段,1957年至1966年5月为第二阶段,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第三阶段,1976年10月至今为第四阶段。
毛泽东的科学着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一阶段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是以毛泽东着作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学习中国革命史进行的。
1950年,《实践论》、《矛盾论》相继发表,李达等人的《〈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随之出版。1951年至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陆续出版,1955年至1956年又出版了《农业合作化问题》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和按语。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撰文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学习研究的重要性,理论界、文化界也发表了不少学习文章。全国开始出现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热潮。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第一,在对待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上,比较注意两者的结合;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也比较实事求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在学习和宣传中,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除的方针,提倡联系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改造思想。
第三,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把毛译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等同,没有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在倡导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同时,没有辅之出版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着作,对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也研究较少。
第四,研究方法上受苏联理论界的影响,对马列经典着作只是引证、注解,缺少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开拓性的研究;学习内容偏重于毛泽东着作,而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和专题性的研究较少。
第五,学习规模已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国,但还是限于党政机关和理论界、文化界,没有普及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第二个阶段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从1957年到1960年,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涉及的领域较前深入、广阔。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发表,1958年提出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的口号,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都相继推动了毛泽东思想学习活动的普及与发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第一,在对待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和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上,开始强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出现拔高溢美的现象。
第二,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1960年毛泽东在修改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时,专门加了一句,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产生的。但在宣传中,只是把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看作是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并没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不可避免地过份突出了毛泽东的个人作用。早在1958年,康生在北京政治理论课教师大会上便公开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从此,“顶峰论”开始在局部地区发生影响。
第三,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实践。学习中密切结合国内外形势,注意立足当代,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同时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反映了学习的深入。
第四,学习规模较前扩大,工农兵群众中涌现出一批学习毛泽东着作的积极分子。
1960年到1966年5月,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以后,便抢过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提出了一系列“左”的论断、口号,从而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引向歧路。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第一,在宣传上,鼓吹“顶峰论”、“一句顶一万句”,把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用学习毛泽东着作取代马列着作的学习和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
第二,在内容上,肢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思想搞得七零八碎,主张学马列要百分之九十九学毛着,学毛着又由学四卷归结到学“老三篇”和语录,处处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斗争哲学”。
第三,在作法上,搞简单化、庸俗化和实用主义,提出学毛着“立竿见影”的三十七字方针,不管时间、地点和原着的特定含意,乱搬、乱套,大搞断章取义,引语摘句,强拉硬扯,对号入座。并以此为标准,树立了一批“活学活用”毛泽东着作的典型和样板。
这几年中,群众性学习毛泽东着作、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声势很大,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内容贫乏,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和专题性的研究大大减少。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61年曾发出文件,企图扭转宣传中的简单化、庸俗化现象,但收效甚微。理论界也曾有人在一些问题上提出探讨性的意见,但都很快遭到声讨和批判。这种趋向到“文化大革命”前,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形势。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的10年。这10年中,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个人迷信,使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受到严重歪曲。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完全中断。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在内容上,把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的主要错误,即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当成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二,在宣传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主要标志,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毛泽东思想被神化,对其只许顶礼膜拜,“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第三,在作法上,一是大搞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最后竟演化为“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二是把毛泽东思想当成整人的工具,打人的棍子。把赞成还是反对已被他们歪曲、篡改了的“毛泽东思想”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水岭、试金石,并把这个标准用于国际关系、党际关系。众多坚持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正确方向的专家学者遭到批判、追害。虽然毛泽东对林彪、“四人帮”多次提出批评,否定他们的一些提法,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加以纠正。
这个阶段出版和编印的毛泽东着作、语录及专题语录摘编,数量非常之大。但真正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却极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遭到严重歪曲。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由虔诚的信仰转到困惑不安,逐步走向深刻的思索。广大群众冲破林彪、“四人帮”设下的思想罗网,开始重新认识毛泽东思想,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第四阶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也在冲破“左”的束缚和排除右的干扰中,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1976年10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后,重又继续开展。围绕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和如何正确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仍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贯穿《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一条红线。在研究工作中仍继续盛行“左”的做法。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右的倾向。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基本点。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理论界历时近一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的大讨论,为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作了必要的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广泛吸取了党内外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深刻总结了党的工作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评价,为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力地推动和指导了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第一,突破了以往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研究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研究中注意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结合,确认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毛泽东思想。
第二,加强了毛泽东着作的出版工作。198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等专集,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条件。
第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人的着作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陆续出版,为研究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门机构相继成立,有了一支专门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理论队伍。全国成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些省份已成立或正酝酿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专门机构。一些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党校在研究生或本科生中开设了毛泽东思想课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还定期出版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
第五,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论着增多。据粗略统计,近几年出版的专着约200余册,论文4000余篇。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篇目,第一次超过了学毛着的篇目。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从总体的角度看,集中表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方面。从纵的方面看,集中表现在考察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即毛泽东思想史。从横的方面看,对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光辉思想。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马齐彬、陈登才:《浅谈毛泽东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广信:《毛泽东思想研究答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马齐彬、周逸等:《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四十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提法》,《红旗》1981年第2期。
邵华泽:《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1期。
赵军先等:《浅谈毛泽东思想萌茅时期的核心》,《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牛连海:《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6期。
刘勉玉:《从三次历史性转变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陈金榜:《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实践和党的第次历史性转变》,《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黄少群:《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论月刊》1984年第5期。
郭润宇:《试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理论研究》1983年第12期。
陶金峰:《党的“二大”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毛泽东思想萌芽之始》,《朝阳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杨超:《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
常宁、日山:《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解放日报》1983年4月13日。
王文承:《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