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5页(950字)

1956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任之的《辩证唯物主义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和常学思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两文,此两文发表后,王达仁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由此展开了对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否有阶级性以及相对真理是否包含错误、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和转化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先后在《光明日报》“哲学”双周刊上发表文章13篇,争论集中在什么是真理、关于社会的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两个问题上。在什么是真理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朱天顺为代表,认为,真理可以与正确的认识等同起来,而与错误的认识相对立。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第二种观点以康宏逵为代表,认为真理是认识中的客观内容。一方面,真理在意识中,是已被意识和把握了的东西;另一方面,真理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内容。第三种观点以王达仁为代表,认为只有首先承认客观真理是客观的实在,才是唯物主义。客观真理只有首先是“自在之物”,才能成为“为我之物”。

在关于社会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常学思为代表,主张哲学的真理和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真理有阶级性,其他关于社会的真理则没有阶级性。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康宏逵代表的是第二种观点,主张不应该把关于社会的真理同社会科学混淆起来。关于社会的真理是社会科学中的客观内容,它们不以人们的阶级利益为转移,对所有阶级都一视同仁。不论愿意与否,社会科学中的客观内容对任何阶级都是真理;不论是哪一个阶级,只要它愿意认识和利用这些真理,这些真理就为它服务。关锋所代表的是第三种观点,他主张社会学、哲学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而不能对各个阶级一视同仁;所以说它们是有阶级性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有阶级性这个提法是不妥当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属性,说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真理性)有阶级性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应改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

由于关锋的文章的发表,《光明日报》再没有发表其他讨论文章,讨论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