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6页(1158字)

这一讨论始于中央党校。1959年教学人员在指导学员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章时,对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在理解上发生了争论。杨献珍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艾思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作唯心主义解释,也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哲学研究》1958年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一文。《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1日发表了于世诚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原理吗?》,对郭文提出相反意见。《哲学研究》1960年第1期又发表了王若水的《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一文。由此展开了讨论。

讨论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否是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对它是否能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下同理解。以于世诚和李唯一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这是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着作中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把这一命题论证为唯物主义的原理,论证为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是完全错误的。这一命题是古今中外较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观点。以郭月争、王若水、周景芳、艾思奇等人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简洁而准确的,对这个问题可以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严肃批判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观,但并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讨论的第二个焦点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持第一观点的于世诚、李唯一、腾云起等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性,虽然字面相同,但却是涵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如果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那么思维和存在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统一体中呢?显然我们不能笼统地把二者称之为“同一”。持第二种观点的王若水、周景芳、撒仁兴等则主张: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不要应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思维可以转化为存在。思维和存在共处的统一体就是部分(思维)和整体(存在)的统一,就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统一,这个统一体就是物质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如果否认这种同一性,就会导致二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论。

这个讨论引起全国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此后不久,又引出了“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讨论一直延续到1932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