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12页(608字)

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生产力究竟由哪些因素构成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自80年代开始以来,“多因素论”的观点逐渐平息了“二要素论”同“三要素论”的争论。不过,持多因素观点的人所列举的因素,除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一般都相同以外,其余却有分歧。有的列入生产信息,有的列入生产管理,有的列入现代教育,有的列入科学技术,还有的列入消费资料、产品或精神状态。有的主张四因素,有的主张五因素,还有的主张九因素。在多因素论盛行的同时,偶尔也有“单因素论”的观点(认为只有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因素)。近几年,进步较大的是关于生产力构成方式的研究。传统的说法是:生产力是劳动者同生产工具(或生产资料)的总和。现在,很少有人采用这种说法。愈来愈多的人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生产力的构成,进而承认生产力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在特殊方式下结成的复杂系统。一些人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力因素的基本组合方式——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时间组合,以及这些组合方式的制约因素、优化标准和现实形态等问题。在组合方式上,还有两种较新的观点。一是关于“劳动方式”的新的解释,认为它是劳动者参加物质生产过程的形式(个体或集体,有无分工),反映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二是提出“反生产力”的概念(但作者只列举了反生产力因素,未给这一概念下定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