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业发展的战略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23页(1582字)

在近几次渔业经济学术讨论会中,重点探讨了渔业现代化问题、渔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依据、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措施问题。

(一)主要依靠农区、渔区群众和其它可能投入的人、财、物力,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经济 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经营管理,发挥水产养殖业的巨大潜力;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为发展海、淡水养殖地区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创造条件,使渔区人民较快进入小康水平。

关于渔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多数学者认为养殖水域的利用率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可以大幅度提高,捕捞渔业尤其是在外海与远洋仍能发展,基本上应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同步,到2000年渔业产量和产值将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持不同看法的则强调捕捞业历来占总产量主要比重,由于资源被破坏,今后可能出现减产趋势,即使养殖业高速发展,至本世纪末也只能要求水产品增产一番或稍多(全国渔经会《我国渔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二)水产养殖是整个渔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水产养殖投资较少,面广人众,优势明显。对淡水养殖的共同观点是以小水面精养高产为主,对大、中型水域宜采取多种方式联合经营,同时加强渔政管理。对海水养殖,目前滩涂与浅海养殖业利用率甚低,多数人主张高速发展;但也有人指出海水养殖风险较大、技术难度高,某些产品如贝、藻类受市场需求的局限,虾则产量比重甚小,不能期望过高。对于淡水捕捞,普遍的看法是资源衰竭程度重于海洋,而且水质污染逐年加重,江河与湖库之间的鱼、蟹回游繁殖通道也接近全部被闸坝堵截,因此,只能争取淡水捕捞产量基本维持现状。关于海洋捕捞渔业,一部分人强调一定水域内的总生物量相对稳定,其利用尚未达到极限,各个鱼种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加之社会需求量大,所以对近海捕捞亦不必多加限制。学术界的多数意见是近海底层鱼资源确已衰退,应该加强渔政管理,控制捕捞强度,整个海洋捕捞业只能是致力于开发外海、远洋渔业和近海的中上层水域渔业。

(三)从渔业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渔业发展问题 我国渔业进入70年代后,捕捞设施与捕捞强度急剧扩增,水域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学术讨论会及有关的论着中,都主张尽快颁布和实施渔业法,健全渔政机构,实施限质限量的捕捞制度,与此同时采取严格措施减少污染源,积极增殖资源,发展“海上牧场”(鱼虾增殖业),并广泛开辟渔区多种经营途径,由此减轻对天然水产资源的压力,使渔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趋向良性循环。从长远看,这才是捕捞业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关于水产品加工业 学术界认为应当普遍推广低值鱼和鱼类不适合食用部分的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产品经济效益,这是使渔业产值在20年内翻两番的重要保证。也有人认为社会上大量需求鲜活鱼,因此优质鱼用作加工原料的比重不可过高。

【参考文献】:

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编:《中国渔业经济》(1949-1983),内部发行。

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会编:《渔业经济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经济研究所主编:《渔业经济》。

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编:《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渔业生产》。

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编:《我国渔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