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24页(893字)
首先是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了发展。生产决定流通这一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没有人提出过异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流通反作用于生产,流通也决定生产这一点却不认识和理解,反而以“流通决定论”加以批判(商业部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的方向》,《人民日报》1970年10月19日)。近几年来,流通也决定生产这一观点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流通如何决定生产,如何发挥它对生产的强有力作用,则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进一步的论证。
其次是商品流通和商业的经济规律问题。这也是我国理论界长期进行探索的一个问题。五、六十年代就有人提出流通领域存在十大规律,还有人提出等价交换、供求平衡是流通领域的经济规律。近几年来,一些人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商品自愿让渡规律、商品竞争规律、商品流向规律、节约流通时间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目前的分歧点是:一种意见认为这些经济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有关规律在流通领域的表现;另一种意见认为,流通过程有它特殊的规律,不只是商品经济规律在流通中的表现。流通过程的特有经济规律主要有三个,即等价交换规律,商品供求规律,节约流通时间规律。其它都是从属的、次要的。还有人提出“贱买贵卖是各种商业的共有规律”,“贱买贵卖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的一个客观规律。”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贱买贵卖”是前商业资本的规律,不能用来解释社会主义商业的一些现象。
第三、商品流通渠道问题。过去较流行的观点是按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划分流通渠道。近几年来,理论界对流通多渠道存在的客观依据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争论最多的是多渠道与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主要分歧在于:一种意见认为多渠道与多种所有制有区别,多渠道不完全由多种所有制决定,但两者又有联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可以形成多渠道,如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就可以增加流通渠道;另一些人认为,所有制与流通渠道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所有制只能说明渠道的社会性质,不能说明渠道是否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