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帐方法和会计原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46页(1116字)

(一)会计的记帐方法 采用什么记帐方法,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借贷记帐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早在30年代,徐永祚提倡改良中式薄记,主张采用收付记帐法,1947年梁润身曾提出以增减分录法代替借贷分录法。解放初期,章乃器也提出过采用收付记帐法,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到了“文化革命”期间,借贷记帐法被戴上“资本主义”帽子受到批判,并提出了记帐方法的各种改革意见,于是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纷纷改用增减记帐法和收付记帐法。打倒“四人帮”以后,学术界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葛家澍认为记帐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借贷记帐法是一种科学的记帐方法(葛家澍:《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中国经济问题》1978年第4期)。目前,在现行的会计实践中,各行各业采用着各种不同的记帐方法,各有特点,互不统一。最近,有人提出“统一记帐方法”的建议(黄肇兴:《统一记帐方法,有利于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会计研究》1984年第4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二)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普遍认为会计原则应该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于我国的会计原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大家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归纳为真实性、一致性、统一性、政策性、节约性和群众性六条(李宝震:《会计学原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有的归纳为为计划服务、政策性、全局性、专款专用和群众性五条(娄尔行等:《会计的任务、假设、概念和原则》,《会计研究》1983年第2期);有的归纳为遵守国家法律制度、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讲究经济效益、统一核算制度、如实反映情况、依法办理财政财务收支、民主理财和维护国家利益等八条(杨纪琬:《乘胜前进,努力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会计研究》1983年第4期);还有的归纳为政策性、统一性、计划性、真实性、经济效益和群众性六条(陈元燮:《关于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财贸经济》1983年第8期)。其中对政策性、统一性、真实性、群众性四条,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其他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使会计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在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上,只有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课题,才能富有生命力和具有正确的方向。今后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应该是“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会计研究》编辑部:《中国会计学会“七五”科研规划选题计划》〈讨论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