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事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70页(3417字)

建国以来,由于一贯重视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指示的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建设,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绩。在图书馆职能、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网建设与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比较显着的进展。

(一)图书馆职能 图书馆职能与图书馆性质的讨论联系在一起。“文革”前,普遍强调图书馆的阶级性,“文革”中提出“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进行反思,指出这一口号并不能揭示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不符合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图书馆性质分为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一般属性是从本质属性中派生出来的。但什么是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看法不一。认为文献信息交流是本质属性者,则视社会性、科学性、教育性、服务性是一般属性(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认为中介性是本质属性者,则视社会性、依附性和学术性是一般属性(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也有人认为图书馆就是服务性和科学性融合为一的统一体(梁林德:《论图书馆的基本性质》,《图书馆学研究》1984年第5期)。

图书馆性质决定图书馆职能。图书馆职能又有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之分。什么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看法不一,有说是收集、整理和提供使用,有说是收藏典籍和传授知识,也有说是保存和传递文献资料,更有人认为图书馆保存和传递图书情报的这种工作性质,既是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又是其基本职能。至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看法大体一致: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文化遗产。

关于图书馆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一般的看法是,基本职能不以时间为转移,固定不变,而社会职能则受一定社会的影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赋予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政策和目标。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四项社会职能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各项职能均显示着图书馆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沈继武:《关于图书馆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1期)。

(二)图书馆管理 近几年来,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也有一些改进,图书馆管理的研究已居于突出的地位。

什么是图书馆管理?看法不一,有五种说法:“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符合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管理”以及“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有人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图书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按照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利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最优决策,就是图书馆管理”(吴尉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此外还有三种提法:1.图书馆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最合理地使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财力、物质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目标,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黄忠宗:《图书馆学导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印行,1986年)。2.“图书馆科学管理是指图书馆工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手段),遵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要求),以取得最佳的图书流通效果(目的)”(桑健:《图书馆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3.“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合理组织图书馆活动,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审查改进,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上述有关图书馆管理的几种提法近似,但表述略有不同。通过讨论,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要求、内容、原则的认识已近于一致。

图书馆管理的要求是管理规格化、工作组织合理化、业务工作标准化、工作人员专业化、管理方法制度化与管理思想现代化。

图书馆管理的内容是: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图书馆管理的原则是:集中管理、系统管理、计划管理与经济管理。

随着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对有关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图书馆法的制订、图书馆的评估、馆长负责制的实施、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图书馆定额管理以及图书馆队伍建设等课题,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讨论与研究,推动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与提高。

(三)图书馆网的建设 图书馆网的建设也可以说是图书馆管理的内容之一。图书馆网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它是馆际协作的扩大与发展。图书馆网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发布过一些有关指示。30多年来,图书馆学界着重就列宁有关图书馆网建设的思想,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原则、集中管理体制与纵横系统图书馆网的建立、各系统图书馆网的协调、图书馆事业网与各系统情报文献中心、与电子计算机检索网的结合等课题,开展了扎实系统的研究。

在统筹规划本地区或本系统各个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的同时,逐步组织储存图书馆、编制全国和地区联合目录、实施集中编目、建立电子计算机检索网络以及工作经验交流、在职干部培训与图书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推动了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国际交流活动。

(四)图书馆现代化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看法不完全一致。有些人认为图书馆现代化就是使用电子计算机。但有人指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提出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包括八项内容,即信息载体多样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着录格式标准化,读者服务情报化,运行手段自动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管理科学化与经营思想企业化(梅宗英:《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包兆图书馆》,《图书馆杂志》1987年第2期)。也有人从分析国际上“现代水平”的图书馆工作入手,认为图书馆工作现代化有四个要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物质条件,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高效率地满足读者的图书情报需求。持此论者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包括八个方面,即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文献缩微技术与复印技术的应用,声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网络化,图书文献工作标准化,图书馆工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工作人员专业化(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现在讨论正逐步深入,随着图书馆改革的开展,认识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编:《图书馆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81年。

黄忠宗:《图书馆学导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6年。

桑健:《图书馆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研究组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论文集》,1985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