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45页(1460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个时期的文学为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是一门年轻的文学史分支学科。它从5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才初步形成学科规模。丁易、李何林、舒芜等人首先提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和“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文学”的概念。1956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被高等教育部列入综合大学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其后,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学史》,吉林大学的《中国文学史稿》,复旦大学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北京大学的《近代选》、《中国小说史稿》,游国恩等五入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相继出版,近代文学的名称趋向一致,概念趋向稳定,学科体系逐渐形成。

建国30多年来,近代文学研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术界努力追求的是单一的、稳定的学科体系,力图得出和社会史、政治思想史完全相吻合的结论。其研究虽不乏对资料扎实细致的整理和辨析及对史实准确的描述和分析,但往往偏重于作家、作品阶级属性的定性分析,甚至不顾研究对象自身的特定含义,片面引仲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结论。第二阶段学术思想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开阔,选题比较广泛,综合的、宏观的研究选题开始出现,显示出从整体上认识、探求近代文学学科体系的新趋势。30多年中所发表的关于近代文学的论文和资料性文章共2000多篇(阮文兵在《建国三十五年来近代文学研究简况》〔《中外文学研究参考》1985年第3期〕一文中统计,截至1984年为2173篇)。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与新文学的过渡时期,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特点,存在着资产阶级文学与封建文学的斗争,进步文学具有反帝、反封建与爱国、民主主义的性质,曾经进行过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改革,它曾受到日本与西方文学的影响。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认识,对近代文学的上下时代界限、内部分期的看法以及作家作品的评价,学术界都有不同的意见。

【参考文献】: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九编。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史稿》。

杨天石、刘彦成:《南社》。

杨天石:《黄遵宪》。

管林、钟贤培、陈新璋:《龚自珍研究》。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近代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概论卷》、《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诗文卷》、《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民间文学卷》。

仰山、林岗:《1980年近代文学研究概况》。

赵慎修、林岗:《1981年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林岗、荒原:《1982年近代文学研究综述》。

王飙、林岗:《1983年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