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关系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91页(1354字)

一、关于“门罗宣言”的评价 有的认为,“宣言”打着漂亮旗号,实际上宣布拉美国家隶属美国霸权主义的势力范围。它是美国企图在美洲建立统治的宣言,是美国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与此相反,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积极作用(柯可:《评〈美国通史简编〉》,《世界历史》1981年第1期)。它是防御性的,客观上维护了拉美新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祝立明:《试论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它一方面抵御欧洲列强的干涉,有自卫的性质;另一方面有侵略的潜在动机,伺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关于“门罗宣言”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文章强调神圣同盟对拉美的威胁。有的特别指出,美国炮制这一宣言的主要动机,是抵制英国在拉美的扩张野心(王玮:《英美在拉美的争夺与门罗宣言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二、孤立主义 一种观点认为,孤立主义是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对欧洲政策中的一股反动思潮。它自产生至本世纪20年代,始终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遮羞布。30年代和二次大战初,它堕落为西方绥靖主义的帮凶。战后及朝鲜战争时期,它又表现为反华反共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70年代出现的新孤立主义,主张美国退出欧洲,是对苏联扩张的姑息退让。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内向性,即谋求摆脱外部世界影响,抵御外来干涉,维护本国独立;另一方面具有外向性,即与各地扩大贸易,追求行动自由,伺机在美洲进行扩张。早期外交是以防御为主,扩张占第二位,而且仅限于内陆扩张。

三、30年代罗斯福的欧洲政策 有的认为,自30年代至二次大战爆发前,美国始终对欧洲搞绥靖政策,其实质是在中立的名义下追求霸权。罗斯福是绥靖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另一种意见认为,罗斯福仅仅是支持英法的绥靖政策,作用不大,陷得不深。

四、罗斯福的“睦邻政策” 有的不同意强调该政策的目的是缓和美国和拉美的关系,其实质是经济侵略。认为它的主要目的是反法西斯,促进美洲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美国的投资使拉美经济得以恢复。

五、关于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问题 有的认为,美国政府受和平思想影响,疏于戒备;长期执行中立主义,实际是变相绥靖政策;对形势判断错误;日本以和谈作掩护,是长期策划的结果。有的认为,美国是战术上的失误,疏于防范,而不是罗斯福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提出另一种耐人寻味的观点,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所以成功,是罗斯福为激起美国公众义愤而有意疏忽的结果(《光明日报》1980年12月2日)。

此外,美国史研究者近年来还研究和撰写了一批美国总统的传记和人物评价的专题论文。通过历史人物评价,揭示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背景,以及为更加深入研究美国史,解决有争议的问题,提供具体、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史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