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39页(1403字)

我国民族理论研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萌芽阶段,应推至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党中央成立的西北工作委员会,在研究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民族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伪“蒙疆自治政府”、策划建立“回回国”的阴谋,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的罪行,着重研究了蒙古民族和回回民族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写出《回回民族问题提纲》、《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和《回回民族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同时,党创建延安民族学院,设立研究部,进行民族问题理论研究,为后来本学科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始了民族理论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开国之初,民族理论工作者阐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介绍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经典着作,系统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这对有关人员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地区工作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民族学院都设立了研究机构,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翻译介绍国外的民族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民族教学和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建立民族理论学科的条件逐步成熟。1956年制订12年科学研究规划时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列为一门学科,提出了研究的中心课题和重点项目,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56年,当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并掀起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时候,为了完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抢救资料的任务,不少民族理论工作者和有关人员一起,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1963年初,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建立民族问题理论室,进行了个别研究项目和初步的资料整理工作。此后,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有关民族部门和地区创办了一批理论刊物,民族理论方面的文章明显增加。据粗略统计,民族基础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学术论文,从1949到1955年共123篇,而1956年到1962年则增加到404篇。但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民族理论研究也出现了曲折,一些文章存有“左”的思想影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机构被拆散,人员被下放,研究资料被销毁。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理论研究进入了发展繁荣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室恢复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有关领导机关、自治区和一些多民族省及某些自治州,纷纷恢复和建立民族理论研究机构,进行民族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共同制定了1979-1985年科研规划,成立了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随后很多民族地区,如内蒙古、广西、四川、广东、云南、延边等地,也纷纷建立了民族理论研究会组织。这些学会成立后,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同时有大量论文发表,据粗略统计,仅1983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244篇。各地学会出版或印行了各种版本的民族理论文集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刊物。这些活动对交流学术思想,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四化”建设,推动民族理论学科的成长,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