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25页(2879字)

辽宁省的社会科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建国初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9年成立了辽宁省经济研究所和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62年初成立了地方史研究所。1962年9月以中共辽宁省委理论研究室为基础,将省经济研究所和地方史研究所合并,成立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经济、哲学、历史三个研究室。1964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指示精神,建立了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二研究所(即日本问题研究所),下设日本现状、日本历史两个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所和二所于1968年被解散。1971年2月在辽宁大学以“哲学研究所”名义,恢复了对日本问题的研究。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6月重建了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8年7月,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扩建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现有文学、历史、地方党史、哲学、经济、城市经济、对外经济关系、经济法、情报、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社会学等11个研究所和《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咨询服务中心。辽宁社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超前研究和宏观发展战略的研究。研究重点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农牧经济、财贸经济、城市经济、对外经济并注意加强对辽金史、清入关前史、奉系军阀史、地方党史和东北近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自然辩证法、社会学的研究以及对日本、苏联、朝鲜的经济和社会科学情报的研究。现有《社会科学辑刊》(双月刊)、《当代经济》(双月刊)、《国际社会科学情报》(月刊)、《企业家》(月刊)、《东北地方史研究》(季刊)等5个公开刊物和一些内部发行的刊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直机关、各市和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经济研究,到1984年底已建立93个社会科学研究所(室)。全省13个市以及各文科院校普遍建立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省、市党校、干校和驻省的军事院校中也有一些研究机构。省内已初步形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在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初期,沈阳市首先成立了哲学、经济、历史、党史、教育和时事6个学会。1963年下半年旅大市筹建社会科学联合会,并组建了哲学、党史党建、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4个学会。1964年2月成立了省哲学、经济学、历史和中共党史等4个学会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十年内乱期间,我省社联及所属学会被迫中断活动。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5月,省社联重新组建。至1984年年底为止,除“文化大革命”前成立的4个学术团体之外,又新建立了65个学会、协会、研究会,还有13个学会、研究会正在筹备。近几年总计恢复、新建和筹备的学术团体共82个。拥有个人会员59631人。除新成立的盘锦市外,各市均成立了社联。有的县区和大企业也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备建立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在学科布局方面,既突出重点,也照顾到各个方面。省属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中研究经济理论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学术团体有35个,占省属学术团体总数的40%以上,并成立了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都相应地建立了一批学术团体,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门类逐渐趋向齐全。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省的学术活动开展得不多,领域不广,影响也不大。十年内乱期间,几乎中止了一切学术研究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起来。据粗略统计,近6年多来,共召开各种类型学术会议2100次,与会者10万多人;举行学术报告1650余次,听众80多万人次;进行学术考察活动70次,参加者700人次;举行学术成果展览活动37次,参观者26万人次;并开展了咨询、学术竞赛和大量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我省近些年来开展的学术活动,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我省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我省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国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讨论;对促进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通过讨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和设想,对制定辽宁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讨论次数最多的课题之一。这方面所举行的多次理论讨论会,对推动我省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各学术团体结合本学科的专题也开展了大最学术活动,都取得一定成效。到1984年底止,我省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已创办刊物(含与其他单位合办的刊物)106种,形成了我省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一套刊物体系。

社会科学表彰与奖励工作是近几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活动,省社联于1982年底就召开了首届社会科学表彰奖励大会,共有优秀论文394篇,学会优秀工作者252人受到表扬、奖励。此后,到1984年底,省、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陆续组织表扬奖励活动44次,优秀论文2417篇,优秀学会工作者1287人受到表扬奖励。1984年12月,省委宣传部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开发表的69篇优秀政治理论文章进行了表彰奖励。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省社会科学界加强了同国外的学术交流。省社会科学院1979——1984年接待了来自日、美、英、法、联邦德国、意、奥、加、瑞典、朝鲜等10余个国家的社会科学代表团53个,共128人次。我省出国进修、进行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也陆续增加。如辽宁社会科学院,1984年到日本考察的有4人,到美国访问的5人。

建国初期,我省基本上没有专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1959年建立第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后,才开始有少量的专业研究队伍,到1965年底,专职科研人员才将近7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被迫下乡劳动。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到1984年底,全省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732人。其中,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203人,省经济研究中心59人。高等院校的文科教师是我省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据1983年末的统计,在全省44所高等院校中,共有文科教师4066人。此外,在省、市党校、干校和驻省的军事院校中也有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一支颇具规模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