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55页(1738字)
【释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系病因不明的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范畴。其特征为血小板显着增多,伴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半数以上有脾肿大。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轻者除疲劳、乏力外,无其他症状。80%患者有出血或血栓形成,以胃肠道及鼻腔较常见,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较少见。有时可因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患者可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四肢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时可表现趾指部疼痛甚至坏疽。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有时可发生在肝、脾、肠系膜、肾及门静脉。
(2)体征 60%的患者有轻至中度脾肿大,40%可有肝脏肿大。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多在(1000~3000)×109/L,涂片可见聚集成堆,大小不一,可见巨型血小板。白细胞增多,常在(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2)骨髓象 各系细胞均显着增生,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及幼巨核细胞均增多,并见大量血小板形成。
3)血小板功能测定 血小板黏附功能、ADP聚集率及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均减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Ⅳ因子(PF4)和血栓烷B2(TXB2)增高。
(2)其他 染色体检查大多无异常,部分病例发现有21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或有大小不一的变异。血清钾、钙、磷及乳酸脱氢酶、尿酸含量均增加。
3.鉴别诊断
(1)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其血小板仅轻至中度增多,血小板少于800×109/L,血小板功能正常。可发生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急性感染恢复期、大量出血后、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2)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须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要使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1.化学治疗 为骨髓抑制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1)羟基脲,每日0.5~1.0g;
(2)白消安(马利兰)或美法仑(马法兰),每日4~8mg;
(3)环磷酰胺,每日100~200mg。
病情缓解后改用维持量。
2.放射性核素 32P效果佳,见效快。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为(11.1~14.8)×107Bq(3~4mCi),定期观察血象变化,必要时可在3个月后重复给药。
3.干扰素 对本病也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干扰素剂量为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
4.血小板去除术 可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血小板去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再用药物维持,使血小板保持在较低水平。
5.抗栓治疗
(1)患者平时应服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预防血栓形成。
(2)若已有血栓形成,可用肝素、双香豆素类抗凝剂等抗凝治疗或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