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9页(3986字)

汗腺分泌过多,称为多汗。单独以多汗为惟一症状者为生理性的,疾病伴有的多汗为病理性的,除多汗外伴有该疾病的其他症状。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都可引起多汗。

【病因】

1.生理性多汗

(1)过度活动或运动后多汗。

(2)环境温度升高,易多汗。

(3)情绪激动、紧张或惊吓。

(4)味觉性刺激,如热食、麻辣食物等。

2.病理性多汗

(1)急、慢性病及感染后。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3)营养缺乏性疾病。

(4)循环系统疾病。

(5)神经系统疾病。

(6)结缔组织病。

(7)中毒。

(8)其他。

【诊断】

1.临床表现

(1)生理性多汗 可以是全身性的或是局限性的,如情绪刺激引起多在前额部、腋下、颈部、会阴部出汗。味觉性刺激则在前额部及鼻尖、唇上部甚至面部出汗。

(2)病理性多汗

1)全身性多汗

a.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a)肺结核 夜间常盗汗,头部尤甚,常湿枕头,伴有咳嗽、发热及结核接触史。

(b)布氏杆菌病 除全身性多汗外,有接触史、或饮用未消毒过的牛、羊奶史。有头痛、肌肉痛、疲倦,典型波浪热型,也可不规则发热。

(c)疟疾 周期性规则性发热(间日疟每隔1日发热1次;三日疟每隔2日发热1次;恶性疟每日或隔日发热1次),发热前有寒战,但婴儿多无,只表现四肢发凉,口唇发绀,发热一般持续最多3h,出汗在退热期,为全身性多汗,贫血进行性加重,脾脏多增大。

(d)败血症 可见病灶,全身多汗,稽留或弛张热,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可有出血点,少数出现黄疸、肝脾大。

b.循环系统疾病

(a)休克 全身多汗,面色苍白或发灰,不安,四肢凉,皮肤发花,脉速,血压低或测不出。

(b)充血性心力衰竭 头颈部出汗多,可全身性多汗,与心脏功能不全症状成正比。

c.结缔组织疾病

(a)风湿热 此症在活动期,有不规则低度或中度发热,多汗,鼻衄、腹痛及乏力。有心脏炎、多关节炎、皮肤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舞蹈病。血沉快、抗“O”高,心电图异常。

(b)类风湿热 在小儿又称幼年类风湿病,表现慢性、全身性炎性疾患,主要侵犯大、中、小关节。关节炎症有时可缓解,如果持续性进行可致关节破坏或畸形。可有血管炎表现,以及皮肤、肌肉、心脏、肝脾及淋巴结多脏器受损,常伴有持续不规则发热,多汗,血沉多增快。

(c)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 是以血管、上皮、浆膜及滑膜受累为主,以特征性皮肤损害(蝶形红斑)及形成痕疮细胞为特点,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女性多见,有多汗及不规则发热。

d.营养性疾病

(a)婴儿活动性佝偻病 多汗、头部尤甚,夜啼,易惊,烦躁不安,枕秃及骨骼改变。

(b)营养不良 Ⅱ~Ⅲ度营养不良全身性多汗,消瘦,易伴食欲不振与呕吐、腹泻。

e.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a)甲状腺功能亢进 全身性多汗,食欲亢进,心悸,突眼,手有震颤,收缩压增高,甲状腺大,该区可听到杂音。

(b)嗜铬细胞瘤 多汗,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心悸,面色苍白,腹部可摸到包块或B超发现肿物。

(c)垂体性巨人症 出生及婴儿期躯干及四肢生长过速,体态匀称,肌肉发达,食欲亢进,多汗,易伴有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糖代谢失常。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肥胖呈向心性,满月脸、水牛背、毛发多,腹壁及大腿皮肤可有紫纹。多数有高血压,血糖高,血钾低,低氯、碱中毒、血皮质醇高。情绪改变,多汗。

(e)低血糖 新生儿有多汗,发绀,食欲不振,震颤,发作性呼吸暂停;年长儿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烦躁,心悸,发作多在清晨早饭前或因胰岛素过量致血糖低。

(f)糖尿病 三多一少症状(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夜尿多、口渴。久病者营养发育障碍,皮肤干,瘙痒或多毛,遗尿,多汗,肾功能损害,白内障。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通过空腹血糖、糖耐量及胰岛素含量以确诊。

(g)苯丙酮尿症 吃母乳或牛奶后渐出现多汗,汗与尿呈尿味为特点,易呕吐,智力低下,皮肤细嫩。尿枯草杆菌抑制试验阳性,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

f.神经系统疾病

(a)间脑综合征 婴儿间脑肿瘤(多为视神经胶质瘤),全身大量多汗,消瘦、眼球震颤、有愉快感。

(b)良性阵发性眩晕 全身大量多汗,反复眩晕,苍白及眼球震颤。

(c)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多汗,吞咽困难,无泪,皮肤有斑点,体温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定,相对不易识别疼痛,易反复感染及患吸入性肺炎。

(d)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多在夜间发作,持续几小时后消失,发作前有口渴多汗。

g.中毒 水杨酸、催吐剂、铅、汞、有机磷等中毒,会导致全身性多汗。

2)半侧身多汗 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a.颅内占位病变 多汗往往出现在颅内病灶的对侧,包括脑肿瘤、脑出血、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如一侧额叶或视丘损害,脑干病变,小脑、延脑、神经核、神经干损伤或炎症等。

b.脊髓病变 可致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脊髓横断性损伤病变水平以下有出汗障碍,病变水平以上有多汗现象。另脊髓灰质炎瘫痪期也有半侧多汗。

c.局部交感神经节受损或病变 如胸内肿瘤或主动脉瘤刺激一侧颈交感神经节等均可引起半侧身多汗。

d.偏头痛或癔病性偏瘫

3)局部多汗

a.耳颞综合征 一侧面部发红及多汗,为进食的食物引起,与耳颞神经损伤有关。

b.雷诺现象 手脚多汗,手脚发凉及苍白,重者可出现指、趾端坏死,多见于结缔组织病患儿。

2.辅助检查

(1)血、尿、粪、痰等细菌培养、血清凝集素试验、OT或PPD皮试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2)心电图、二维心脏B超、X线胸片可用于充血性心衰的诊断。

(3)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C3、C4、循环免疫复合物、黏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有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4)怀疑甲亢可测血清T3,T4,疑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可测血皮质醇,尿17-羟、17-酮,局部B超、CT或MRI。

(5)对低血糖、糖尿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可测血糖,血电解质。

(6)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做头颅CT、MRI和脑电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