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12页(1170字)
【释义】: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及关节等系统受累的综合征。林区的啮齿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经蜱叮咬传播。夏秋季是发病高峰季节。
【诊断】:
1.流行病学 发病前30d内到过疫区并有蜱叮咬史。
2.临床表现
(1)Ⅰ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流感样症状。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是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疲劳、嗜睡和肌肉酸痛等。ECM先是蜱叮咬部位呈红色斑丘疹,数日或数周内向周围扩散,形成外缘鲜红、中心苍白的环状红斑,直径由几厘米至数十厘米。
(2)Ⅱ期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损害。神经系统异常通常在ECM发生后2~3周出现,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运动与感觉神经根炎、脊髓炎或小脑共济失调。心脏异常多在ECM出现5周或更晚发生,最常见的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
(3)Ⅲ期 主要表现为关节损害。通常发生于ECM出现后2个月或更晚,往往从单个或数个关节开始,然后累及多个关节,好发于膝、肩、肘、踝、腕等大关节,表现为肿、痛和活动受限。
3.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 用免疫荧光(IFA)和ELISA法检测血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抗原。
(2)病原学检查 取血液、皮肤、滑膜及脑脊液等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法检查伯氏疏螺旋体,也可将可疑标本培养分离螺旋体。
4.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鼠咬热、恙虫病、森林脑炎和风湿病相鉴别,另外尚需与其他病因所致神经系统和心脏损害作鉴别。
【治疗】:
1.病原治疗
(1)Ⅰ期 用红霉素,每日30mg/kg,分4次口服,或用阿莫西林,每日50~100mg/kg,分4次口服。
(2)Ⅱ,Ⅲ期 用青霉素G,每日20万u/kg,静滴,或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每日50~100mg/kg,静滴。疗程2~3周。
2.对症治疗 有发热、皮损部位疼痛者,可适当应用解热止痛剂;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