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乏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52页(1310字)

本病又称坏血病,是因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所致成骨障碍及出血倾向的疾病。多由于食物缺乏维生素C,体内维生素C需要增加及吸收障碍造成,以婴幼儿多见,大多数发生于6~24个月。

【诊断】

1.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起病缓慢,最初症状有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体重不增、面色苍白等并可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低热。

(2)局部症状 下肢的,尤其是小腿部的肿痛为最常见,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显着,疾病晚期患部因经常保持一定位置,呈假性瘫痪,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尖锐地突出,形成坏血病串珠,于凸起的内侧可扪到凹陷,这是由于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的胸骨板半脱位。

(3)出血症状 全身都可出血,最常见者长骨骨膜下出血,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近端。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骨骼病变的附近,故膝部与踝部多见,牙龈黏膜下,眼睑、结膜都可有出血,严重时有消化道泌尿道甚至颅内出血。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 是反映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的一项极有用的指标,正常值为>113.6μmol/108白细胞。

2)血清维生素C浓度 正常空腹血清维生素C浓度≥56.8~68.2μmol/L,<11.4μmol/L提示维生素C不足,<5.7μmol/L提示坏血病(标本应在取血后48h内测定)。

3)维生素C耐量试验 维生素C20mg/kg配成4%的生理盐水溶液,静脉注射4h,尿标本含量>85μmo1/L可排除坏血病。

(2)X线检查 主要病变在四肢长骨远端,以膝关节最显着,临时钙化线增厚,有锯状突,成骨中心呈毛玻璃样稀疏阴影,绕以白圈,骨干骨质稀疏,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出血者骨膜下可有血肿钙化影,干骺端与临时钙化带相连处出现细小骨刺和骨干垂直,称为侧刺,是维生素C缺乏的特殊表现。

3.鉴别诊断 坏血病患儿的肋软骨串珠呈尖刺状,可与佝偻病呈圆钝形的肋软骨串珠相区别。无皮下牙龈出血时,骨、关节、肌肉的肿胀疼痛与化脓感染鉴别。

【治疗】

维生素C剂量为每次100mg,每日3次,一般2~3周,加强口腔护理,保护出血肢体。

【预防】

鼓励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应及时补充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维生素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