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80页(731字)

【释义】:

本病系指胃肠道黏膜局部向管腔隆起的结节状病变,在小儿大多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错构瘤,本病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组织错构、炎性病变、慢性刺激、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胃肠道息肉可无症状,或表现胃肠道炎症。结肠息肉几乎都表现便血,特点是无痛性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慢性长期出血可出现失血性便血,如合并感染者,常有黏液便。

(2)体征 直肠指检:如为直肠息肉可在直肠壁上触及圆形或带有活动性蒂的肿块。

2.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可发现边界光整的卵圆形充盈缺损。

(2)内镜检查 不但能明确诊断,还可确定息肉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及做病理活检诊断。

【治疗】:

1.内科治疗 息肉因有潜在恶变可能,一旦确诊,应于摘除。

(1)对小儿目前首选的方法是内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后电摘息肉。

(2)对有蒂息肉或腺瘤可先行钛夹或尼线圈结扎基部后,再行电摘。

2.外科治疗 仅适用于息肉过大,蒂粗(直径>3.0cm)或腺瘤恶变,多发性腺瘤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