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369页(1726字)
【释义】:
高雪病又名葡萄糖脑苷脂沉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病因为β-葡萄糖脑苷酶缺乏,致使葡萄糖脑苷脂水解障碍,在单核巨噬细胞及系统各器官中大量沉积,引起大量高雪细胞浸润,组织结构及骨质被破坏。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诊断】:
1.临床分型及表现 根据发病的急缓、各器官受累的程度,以及有无神经系统受累,分为三型:Ⅰ型,成人型(慢性型);Ⅱ型,婴儿型(急性型);Ⅲ型,少年型(亚急性型)。
(1)Ⅰ型(慢性型) 此型最多见,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可于10岁内任何年龄发病。按病情进展可分三期:
1)初期 一般状况好,仅有脾肿大和轻度贫血。
2)中期 肝脾渐增大,仍以脾大明显。贫血加重,由于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减少。在暴露部位的皮肤呈现特殊的棕黄色,部分患者有骨关节症状。
3)晚期 各种症状逐渐加重,血象三系下降显着,淋巴结亦可轻度肿大,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骨和骨髓浸润,关节疼痛。成人在两球结膜可见对称性棕黄色楔形斑块。
(2)Ⅱ型(急性型) 发病多在1岁以内,有些患者在生后1~4周即出现症状。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快,多于2岁内死亡。开始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此后逐渐出现肝脾肿大和贫血,但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意识障碍、颈强直、四肢肌张力增强、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喉喘鸣、有时出现惊厥,并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3)Ⅲ型(亚急性型) 起病在婴儿或儿童期,病程缓慢,以进行性肝脾肿大、轻至中度贫血为常见。多在10岁左右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癫痫样发作,斜视或水平注视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四肢渐僵硬,语言障碍等。但无严重智力障碍,此可与Ⅱ型鉴别。
2.辅助检查
(1)骨髓穿刺涂片 瑞氏染色找到高雪细胞,此为特异性诊断。
(2)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测定血白细胞、血小板及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测定,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2~1/3以下。
(3)生化检查
1)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亦为此病的特异性检查。
2)凝血因子减少,如因子Ⅴ,Ⅶ,Ⅸ,Ⅹ,Ⅺ,尤其是Ⅸ因子减少最常见。
3)血清铁蛋白增高。
4)晚期肝功能可能有异常。
(4)脑电图检查 Ⅱ,Ⅲ型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的异常慢波等波型。
(5)X线检查 Ⅰ,Ⅲ型患者晚期浸润骨和骨髓时可见髓腔增宽,普遍性骨质疏松。
【治疗】:
1.对症治疗 脾脏极度肿大者可做脾切除手术;骨痛可用镇静剂或局部放疗;短期应用泼尼松(强的松)可使症状减轻;必要时可输血。
2.药物治疗 目前试用由人胎盘提取的β-葡萄糖苷酶静脉注射,开始给突击量,以后用维持量,并根据酶的活性和临床症状减少药量和延长间隔时间。
3.彻底治疗
(1)基因治疗。
(2)骨髓移植 植入含有β-葡萄糖苷酶的细胞。
这两种方法尚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