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67页(11998字)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于某一阶段分化阻滞并恶性增殖的疾病。是小儿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小儿白血病绝大多数为急性,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多见,约占65%,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35%。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彻底阐明,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诊断分型和治疗方面已有很大进展,也是当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

【基本分型】

(1)按细胞分化程度及病程演进 急性、慢性。

(2)按病变细胞系 淋巴细胞型(ALL)、非淋巴细胞型(ANLL)、混合细胞型(HAL)和未分化型(AUL)。见表17-4。

表17-4 各型白血病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亚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参照WHO的FAB分类方法,分为L1,L2,L3(Burkitt细胞型)。见表17-5。

表17-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特征

2)免疫学分型 利用T,B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表达不同和胞浆内成分的不同,可对各种增殖性疾病的细胞起源和分化阶段进行鉴别和分类,近年来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将ALL分为T细胞系和B细胞系两大系,其中B-ALL约占80%~85%,T-ALL约占15%~20%(见表17-6)。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发现某些原始细胞表达一系以上抗原的杂合型,杂合型白血病有三种方式存在:双表型、双克隆型和转换型。双表型是指同一恶变细胞上既有粒系细胞特征又有淋巴细胞标记,或同时有T,B两个系列的细胞标记;双克隆型是分别存在淋巴系和粒(单核)系或T,B两个系列的恶性细胞克隆;转换型是先表现为急淋系在一段时间后转换成粒(单核)系,或反之。

ALL免疫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多数早期前B细胞型患者起病时年龄为1~9岁,白细胞数低,预后好,但少数CD10阴性的该型患儿则有白细胞数高,原始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指数<1.16或呈假二倍体等高危特征,预后差。前B细胞多数具有高危特征,白细胞数高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甚高,DNA指数低,预后不良;B细胞型以形态学上呈L3型为特征,确诊时年龄较大,常有髓外病变,需采用大剂量化疗才能改善预后。T细胞型ALL以高白细胞数,纵隔肿块和易侵犯中枢神经为特征,预后不佳。杂合型白血病多属难治型,预后较差。

表17-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型

3)细胞遗传学改变 其异常表现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在儿童ALL染色体数目改变可分五型:

a.染色体数目大于50条的超二倍体 该型占ALL的25%~30%,起病时年龄多为2~10岁,白细胞数和LDH较低,免疫分型多为早期前B,对治疗反应最好,无病生存率高。

b.染色体数目为47~50条的超二倍体 占ALL10%~15%,多为早期前B或前B型,预后中等。

c.假二倍体 指染色体数正常,但有结构重排者,占ALL40%左右,多数为CD10阴性的早期B型和几乎所有的B细胞型。患者白细胞数和LDH甚高,常规化疗较差,尤为某些特殊易位如t(9;22),t(8;14),t(4;11)的患者因高度耐药治疗棘手。

d.低二倍体 染色体数目少于46条,占ALL7%~8%,可见于B细胞型以外的其余各型,对常规化疗效果不佳。

e.正常二倍体 占ALL9%,见于B细胞型以外的其余各型,T-ALL的30%属于此型,预后一般。

特异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是白血病最具生物学和临床意义的改变,TALL:t(11;14),t(8;14),t(1;14),t(4;14)等,B-ALL:t(1;19),t(9;22),t(8;22)等。

(4)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 参考1986年全国天津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7型。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中原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分为2个亚型。

(a)M2a 骨髓中原粒细胞在30%~9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b)M2b 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胞核常有核仁,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并>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为两个亚型。

(a)M3a(粗颗粒型) 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融合。

(b)M3b(细颗粒型) 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d.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据原粒和单核细胞形态不同分为4个亚型。

(a)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

(b)M4b 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

(c)M4c 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形态特征者>30%。

(d)M4Eo 除上述特点外,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分2个亚型。

(a)M5a(未分化型) 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

(b)M5b(部分分化型) 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原单核细胞<80%。

f.红白血病(M6) 骨髓中红细胞系>50%,常有形态学异常,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30%;或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中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20%。

g.巨核细胞白血病(M7) 分为2个亚型。

(a)未分化型 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b)分化型 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2)免疫学分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有CD34出现在髓系祖细胞,CD33,CD13是髓系发育全过程均存在的抗原,CD15为粒系表达,CD14为单核细胞表达,M6可见血型糖蛋白A抗体阳性,M7可见糖蛋白GPⅡb/Ⅲa(血小板膜抗原)阳性。

3)细胞遗传学改变 常见M2:t(8;21)(q22;q22),且常伴有性染色体缺少;M3:t(15;17)(q22;q21);E4Eo:inv/del(16)(q22)等改变。

【诊断】

1.临床表现

(1)急性白血病起病一般较急,急非淋(ANLL)较急淋(ALL)相对缓慢,ALL好发年龄为3~7岁,ANLL以较大儿童多见。

(2)贫血 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症状常出现早、严重,呈进行性发展,确诊时>60%患儿其血红蛋白低于60g/L,贫血严重时出现乏力、疲倦、面色苍白、耳鸣、呼吸加速及贫血性心力衰竭。

(3)出血 血小板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95%的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亦常有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异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极易发生DIC。

(4)感染和发热 急性白血病患儿体温>38.5℃者常提示有感染,以全身性感染居多,其次为肺炎、蜂窝织炎、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其次是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多种菌混合感染。

(5)白血病细胞浸润之症状,主要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绿色瘤,齿龈增生(多见于M5),腮腺肿大,肺浸润(以急粒和急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多见),肺部血管的白细胞瘀滞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约5%~15%的急非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找到原始细胞。

(6)代谢紊乱 最常见者为高尿酸血症,白血病尿路结石发生率为5%,高尿酸肾病发生率为10%左右。

2.辅助检查

(1)血象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型,血小板常减少,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分类可见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但白细胞数低者不易找到幼稚细胞。

(2)骨髓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极度增生,原始和幼稚(幼淋、早幼粒或幼单)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30%以上。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巨核细胞少见。根据细胞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见下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M1,M2,M3,M4,M5,M6,M7。各型白血病组织化学染色特点见表。

(3)免疫学分型 见前。

(4)遗传学改变 见前。

3.临床分型 ALL可分为高危急淋(HR-ALL)评分≥3分、标危急淋(SR-ALL)评分<3分和超高危急淋(HHR-ALL)评分≥6。评分标准见表17-7。

表17-7 ALL临床分型评分标准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SNL)诊断条件

(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时也可缺如。

(2)脑脊液异常,压力>1.96kPa(200mmH2O),白细胞数>10×109/L,蛋白>450mg/L,涂片找到原始或幼稚细胞,特殊生化检查,β2-微球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铁蛋白阳性。

(3)排除因出血、炎症、代谢等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5.睾丸白血病诊断

(1)单或双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变硬、透光试验阴性。

(2)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

1.ALL化疗方案

(1)诱导缓解化疗

方案1 VPDL:

VCR(长春新碱) 每次1.5mg/m2,静注,每周1次,共4周。

Pred(泼尼松) 每日40mg/m2,口服,第1~28d。

DNR(柔红霉素) 每次20~40mg/m2,静注,每周1次(第1,8,15d)或连用3d(第1~3d)。

L-ASP(左旋门冬酰胺酶) 每次6000~10000u/m2,静滴或肌注,隔日1次共10次。

方案2 VPDL+CTX:

CTX(环磷酰胺) 600~1000mg/m2,静注,第1d。

VCR 同方案1。

Pred 同方案1。

DNR 剂量同方案1,连用2~3d。

L-ASP 同方案1。

一般SR-ALL多采用VPL±D,HR-ALL多采用VPDL+C方案。诊断时外周白细胞>100×109/L者或低增生性白血病,先用VP方案1周左右,待情况好转后再开始正式诱导方案。

(2)巩固治疗

CAT方案:

CTX(环磷酰胺) 600~1000mg/m2,静注,第1天。

Ara-c(阿糖胞苷) 75~100mg/m2,静注,或分2次肌注,第1~7天,或第1~5天及第8~12天。

6-TG(6-硫代鸟嘌呤)或6-MP(6-巯基嘌呤) 每日75mg/m2,口服,与Ara-c同步应用。

(3)庇护所治疗

1)三联鞘注 于诱导治疗期间每周鞘注1次,共4~5次,巩固及早期强化治疗期间各鞘注1次,维持治疗期间每3个月鞘注1次,直到终止治疗为止。见表17-8。

表17-8 不同年龄三联鞘注药物及剂量(mg)

2)HDMTX-CF(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 每疗程MTX2~3g/m2,其中1/6量(不超过500mg/次),在30~6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余量在12~24h内均匀滴注,在均匀滴注开始0.5~2h间鞘注三联药物1次。滴注MTX开始后第25~36小时(即输完后12h)用四氢叶酸钙解救(CF),15mg/m2,每6小时1次,共8次。HDMTX-CF,每2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为减少HDMTX-CF治疗的毒性,必须做到:ALL缓解期,肝肾功能正常,以往未接受过头颅放疗,用药前、后3d口服碳酸氢钠每日1.5~3g,用药当天先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5ml/kg,每日1次,共4d,为碱化尿液(尿PH≥7),用药之日起每日水化,输入液体2000~3000ml/m2,共4d。

3)HDAra-c

CTX 每次750mg/m2 第1,15天 静脉滴注。

Ara-c1~2g/m2+5%GS250ml静脉滴注维持2~3h,q12h×4次,于第1,2天;15,16天;29,30天。

6-MP(或6-TG)每日75mg/m2,口服,第1~7天,15~21天。

鞘注 第8,22天。

一疗程为3次HDAra-c,每次用药前若白细胞计数<3×109/L,则延长休疗时间,并可用GM-CSF,为缩短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期。

原则上标危型急淋HDMTX,总疗程应用7次,高危型急淋HDMTX,应用10~11次。若在巩固期已用3次HDAra-c,以后HDMTX为每3个月1次,并从总疗程中减少3次HDMTX。

(4)早期强化治疗

强化方案1:

VPDL方案,其中除DNR为每周1次(第1,8天)或连用2d(第1~2天),余均同诱导缓解中的VPDL方案。强化方案2:

Vm-26+Ara-c,于VPDL方案后予以此方案。

Vm-26 替尼泊苷(鬼臼噻吩苷),160mg/m2,静滴,每周2次,共2周。

Ara-c 200~300mg/m2,静滴,每周2次,共2周。

(5)维持治疗和定期强化治疗

1)维持方案1 MTX+6-MP:

MTX(甲氨蝶呤) 20~40mg/m2,肌注(第1,8,15天)

6-MP(6-巯基嘌呤) 75mg/m2,口服(第1~21天)

2)维持方案2 VP:

VCR 1.5mg/m2,静注,每周1次,(第1天)。

Pred 40~60mg/m2,口服(第1~7天)。

6-MP+MTX3周,继后VP1周,每4周序贯一个轮回。

3)定期强化治疗

a.COAP方案

CTX VCR 第1天,剂量同上。

Ara-c 每日100mg/m2,分2次,肌注,第1~7天。

Pred 每日1mg/kg,口服,第1~7天。

b.VPDL方案和Vm-26+Ara-c方案同上。

c.HR-ALL方案 在每年第4个月用COAP作小强化,第1、7个月各用VPDL一次强化,第10个月用Vm-26+Ara-c作大强化治疗。SR-ALL,每年用VPDL或Vm-26+Ara-c强化一次,总治疗时间HR-ALL为3.5~4年,SR-ALL为3~3.5年。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和睾丸白血病(TL)治疗

1)对CNSL患者先鞘注三联,第1周3次,第2、3周各2次,第4周1次,继后即用VPDL作全身强化,以预防由CSNL诱发的髓内复发,然后作头颅和脊髓照射各24Gy。此后鞘注为每8周1次,坚持至少4年治疗。

2)TL治疗,先采用放射治疗,双侧睾丸总剂量24~30Gy,同时予以VPDL和Vm-26+Ara-c作全身强化治疗,防髓内复发。

2.ANALL化疗方案

(1)诱导缓解

方案1 DA方案:

DNR(柔红霉素) 每日30~40mg/m2,静注,第1~3天。

Ara-c(阿糖胞苷) 每日100~200mg/m2,静滴或分2次肌注或皮下注射,第1~7天。

方案2 AA方案:

Adr多柔比星(阿霉素) 每日20~30mg/m2,静推或滴注,第1~3天。

Ara-c同DA方案。

方案3 HA方案:

H(高三尖杉或三尖杉酯碱) 每天4~6mg/m2,静滴,第1~7天或第1~9天。

Ara-c同DA方案。

方案4 HAA或HDA方案:

即在AA或DA方案基础上,再加用高三尖杉或三尖杉7~9d,主要用于难治性白血病。

用上述方案达到完全缓解后,为最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应再用同样方案2个疗程。

(2)持续治疗

方案1 HDAra-c:

Ara-c 每次2g/m2,每次静滴2→3h,每12小时1次,连用3d。

方案2 HDAra-c+DNR或HDAra-c+Vp-16:

DNR 每日30~40mg/m2静滴,第1~2天。

Vp-16(竹叶乙甙) 每日100mg/m2,静滴,第1~3天。

Ara-c 同上。

HDAra-c方案每月1次重复3次,每3个月1次,重复2次,再6个月1次,共6次,在第4次至第6次HDAra-c间可交替应用HA、AA、DA等方案。不少学者认为,应用强烈化疗,总疗程1年即可。

或选用HA,DA,AA,COAP,EA(Vp-16每日100mg/m2静滴第1~3天Ara-c每日100~150mg/m2静滴或分2次肌注,第1~7天)方案,定期序贯治疗。由每月1次到每2个月1次再到每3个月1次,至持续完全缓解达2~2.5年停药观察。

或用下述方案序贯治疗:

第1~4疗程 DNR 每日40mg/m2,静滴,第1天。

Ara-c 每日200mg/m2,肌注或皮下注射,第1~5天。

6TG 每日100mg/m2,口服,第1~5天。

第5~7疗程DNR 每日30mg/m2,静滴,第1天。

5-FU 每日150mg/m2,静滴,第1~5天。

第8~11疗程Ara-c每日200mg/m2,肌注或皮下注射,第1~5天。

6-TG每日100mg/m2,口服,第1~5天。

对M5患者,鬼臼毒素类药物Vm-26,Vp-16效果较好,可与CTX联合运用、Vm-26或Vp-16每日100mg/m2静滴1~5d,CTX每日5~10mg/kg,静注1~5d。

(3)M3化疗 由于M3细胞表面具有全反式维甲酸受体(RAR),故可用维甲酸每日20~30mg/m2或每日1~2mg/kg,分次口服,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正常粒系细胞,一般2~4周可达完全缓解,即后与其他急非淋一样治疗,进入巩固和持续治疗。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 三联药物鞘注同急淋,诱导缓解期每2周1次,共4次,继后每2个月1次,共3次,再3~6个月1次,至终止治疗。

3.对症处理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M3,M5型易发生DIC,宜在化疗第1天同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0~15ml/kg,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10mg/kg预防,临床可疑DIC时及时检查,补充凝血因子(新鲜血浆)及血小板外,必要时试用肝素每次0.5mg/kg,每6~12小时1次。

(2)发热及感染 肿瘤细胞死亡和严重贫血所致的发热一般在38℃左右,若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在寻找感染病灶和病原菌的同时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运用。

(3)肿瘤溶解综合征 是由于死亡的肿瘤细胞其细胞内成分释放出来所致,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肾功能衰竭、高血钾、高磷酸血症和低钙血症,故在化疗开始时注意水化、碱化尿液、及应用别嘌呤醇,多数可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4)白细胞瘀积 由于白血病细胞堵塞在血管内,使受累组织缺氧、出血、梗死。当急非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达200×109/L时,即可发生此现象。应尽早应用血细胞分离器或口服羟基脲,以除去高负荷的白血病细胞。

4.骨髓移植 高危急淋、急非淋白血病在第1次缓解后,若有HLA相合的供者,应考虑接受同种异体骨髓移植。若无供者,在第1次缓解后6个月做自身骨髓移植,经自身骨髓移植者再维持6个月到1年的治疗,则效果更佳。

5.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

1)临床表现 无贫血、出血、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2)血象 血红蛋白>909/L,白细胞>4×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109/L。

3)骨髓象 原始+早幼(幼淋、早幼粒、幼单)<5%,红细胞系和巨核系均正常。

(2)部分缓解 骨髓中原始+早幼(幼淋、早幼粒、幼单)>5%,≤20%或临床,血象两项中有一项未达完全缓介标准。

(3)未缓解 临床、血象、骨髓象三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4)白血病复发 有下述三者之一者为复发。

1)骨髓象原始+早幼(或幼淋、幼单)>5%,但≤20%,经有效抗白血病治疗1个疗程仍未达到骨髓完全缓解标准。

2)骨髓原始+早幼(或幼淋、幼单)>20%。

3)有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上一篇:血管性假血友病 下一篇:血友病B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