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母细胞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737页(2148字)

【释义】: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肾胚细胞瘤,“Wilms”瘤,是小儿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实体肿瘤的8%。多发于3~4岁的患儿。双侧性肾母细胞瘤的发病率约占2%~4%。近年资料表明,肾母细胞瘤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无意中由家长在洗澡、穿衣时发现腹部有包块而来院就诊的。

2)消化道症状和腹痛 一般是腰腹部轻度疼痛,偶尔有发作性剧痛,此乃是肿瘤内突然出血所致,常伴有恶习、呕吐和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血尿 约20%的病例出现无痛性和间歇性全血尿,量不多,有时伴有血块。约1/3的病例尿液镜检可见多个红细胞。

4)发热 通常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多为间歇性。偶尔可达39℃,此乃是肿瘤组织出现坏死。

(2)体征

1)腹块 位于季肋部呈椭圆型,表面光滑,坚实无压痛,位置较固定,巨大肿瘤往往超过中线。

2)高血压 为数不多的病例可出现血压升高,故应常规测定血压。

3)全身情况 轻度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肺部有转移的病灶,则有咳嗽,咯血。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注意有无血尿和贫血。肝、肾功能检查。

(2)腹部平片 充气的肠管被肿块推向腹中部或对侧,侧位片见脊柱前软组织阴影,充气的胃肠道推向前方。

(3)静脉尿路造影 患肾阴影增大,肾盂肾盏变形,受压,拉长或积水。有时充盈缺损或不显影,则提示肾脏被严重破坏。必要时可采用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需同时注意对侧肾的显影和形态。

(4)胸部平片 注意有无肺部转移。

(5)B超 了解肿瘤大小,同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对侧肾脏和肝脏情况。

(6)CT,MRT检查 了解肿瘤与肾脏实质的分界情况,了解肿瘤浸润外界周围组织情况,淋巴结和腹主动脉、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转移情况,有助于治疗。

3.鉴别诊断 主要排除肾区的其他肿块,如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巨大肾盂积水、肾囊肿等,小儿肾癌、肾错构瘤临床鉴别困难,需病理检查确定。

4.临床病理分期

Ⅰ期 肿瘤局限于肾内,能完整切除,无残留。

Ⅱ期 肿瘤已扩散至肾周围组织,能完整切除,无残留。

Ⅲ期 腹部残留有非血源性肿瘤,并有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①肾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浸润;②弥漫性腹腔播散,术前或术中肿瘤散落;③切除后肉眼或镜检有肿瘤残留;④腹部有肿瘤残留;⑤由于肿瘤局部浸润,无法完整切除。

Ⅳ期 有血源性转移至肺、肝、骨和脑。

Ⅴ期 双例肾脏均有肿瘤。

【治疗】:

1.手术治疗 肾母细胞瘤明确诊断后须在入院后2~3d尽早手术。若有广泛肺部转移,或巨大的肿瘤,需在术前放疗和化疗使肿瘤缩小后酌情推迟手术日期。

2.放射疗法 小于1岁的婴儿,放疗危险大。如肿瘤未浸润肾包膜,无转移,不附加放疗。通常手术后,切口愈合后尽早放疗。最迟不宜超过术后2周。照射总量一般在30~35Gy(3000~3500rad),年幼儿酌减。

3.化学疗法 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联合应用。

(1)放线菌素D 12~15μg/kg·d,手术当日第一次开始给药,连续5d为一疗程,术后7周再一疗程,以后1~2年内每3个月一疗程。

(2)长春新碱 1.5mg/m2/次,每周1次,连用6周,以后在用放线菌素D的每个疗程中第1和第5天各用1次。

另有主张联合使用多柔比星(阿霉素,Adriamyci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