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与物证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第490页(4993字)
物证 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质。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物证,但能作为物证的物质必须与案件有关,即必须与案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物证的分类 物证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按物证的物质特性可将物证分为:①痕迹物证。指罪犯在实施犯罪时,所形成的反映形象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动作习惯痕迹及转化形象痕迹等。如指纹、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等。②文书物证。指与犯罪有关的笔迹、文件、照片等。③法医物证。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与人体有关的各种物质。如唾液、血液、毛发、精斑等。④毒物物证。指能够以较小剂量引起中毒,并与案件有关的物质。如有机磷、氰化物、农药等。⑤化验物证。指除上述之外的与案件有关的一切物质。通常按其来源分为:工业产品,如炸药、油脂、纤维、纸张、色料、粘合剂、塑料、涂料、橡胶、金属、玻璃、陶瓷、白灰等;农产品,动植物油、粮食、食品、蔬菜、水果等;自然物质,木屑、杂草、花粉、泥土、羽毛、贝壶、鳞片、微小生物等。
微量物证 物证的一种特殊形式,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量小体微的物质。量小体微是指所获得的物证检材绝对量小及未被污染的纯净检材细微,以至于用肉眼难以发现,必须采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发现和采取。对其进行检验时,必须采用微量及超微量方法即高灵敏度的现代化分析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智能化、专业化和复杂化,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规物证往往被破坏和销毁,从而使微量物证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与常规物证相比,微量物证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出现的几率高。由于微量物证细微、量少、易遗留在犯罪现场或从犯罪现场带走,且不易被销毁。②不易被发现、采取。微量物证常常混杂于其他物体中,或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必须采用像放大镜、特殊光源等方法去发现,用专门的工具采取。③易被污染、丢失。在采取或送检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污染或丢失。④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微量分析和先进的仪器,才能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⑤不是以完整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破碎和分离性的形式存在,因此不反映完整物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孤立地看待微量物证,要与现场勘察、案情及其他证据结合,综合进行分析。
物证形成的方式 物证的形成是由物质转变成物证的过程。通常有两种形成的方式:一是物质的重复再现,另一种是物质的转移。①物质的重复再现是指物质在发生运动中再现自身特征于其他物体的属性。印刷品、印章等的形成是其自身特征在印刷或押印过程中在承受客体上的重复再现。由于射击距离不同,射击残留物在所承受的客体上显现出一定的特征分布规律。客体所具有的反复多次再现的属性,为物证分析提供了可能。②物质的转移是指物证在形成过程中,物质的一部分向其他物体的转移。如果在物证形成过程中,物质仅做机械运动,并未发生化学变化,则称物理转移。物质从整体分离而形成的转移叫分离,如撬压使被撬物表面油漆分离而转移,纤维以衣物上分离而转移;由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物质迁移叫扩散,如爆炸现场的烟雾向四周的扩散,字迹的墨水在纸张中的扩散等。化学转移是指物证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即通过化学反应改变了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特征而形成的物证。如炸药爆炸而形成的气体和气体产物;燃烧使物质变成灰烬等,各种化学反应都可形成物证。
因为物证与犯罪案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与时间的联系、空间的联系、与犯罪人的联系、犯罪行为的联系,因此它是了解和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通过物证分析,可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缩小范围,为证实犯罪提供依据。
物证分析 指对物证的搜寻、发现、采取、包装、送检和检验鉴定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包括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两个阶段。现场勘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获取物证,并根据其外观特征,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比对样本,将物证检材和嫌疑样本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检验鉴定。此后,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根据要求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物质特性及两者是否相同或同一,用司法文书的形式制作成鉴定书。这一过程称作物证检验。
物证检验的任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物证种类属性的认定:在现场上发现的物证检材,有时难以确定其为何种何类物质,通过检验解决其种类属性问题。如现场上发现油痕,是动植物及矿物油中的哪一类?如果是植物油,是豆油、花生油还是菜子油、香油等中的哪一种?种类属性的认定实质上是对物证检材的主要成分或由其反映出的共性进行检验,是物证检验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类检验可不需比对样本。②确定物证检材和嫌疑样本是否相同。将现场上得到的物证检材和嫌疑样本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检验,根据它们反映的特性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的异同。这一检验过程叫比对检验。如将现场被撬物上的油漆与嫌疑工具上附着的油漆进行比对检验,认定两者是否相同。这种比对检验的优点在于不必更详细地了解物证检材的组分和组成,采用平行分析的方法,即消除了系统误差,又可得到更多的信息,简单、有效。③确定物证检材和嫌疑样本是否“同一”,即同一认定。所谓“同一”是指同一个物质,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既不是相似,也不是同种类。如果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物质,就谈不上同一。此类检验的目的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物证检材与嫌疑人的关系;二是解决物与物的关系。这一工作是在前两项基础之上进行的。如纸张物证,通过对检材和样本的纸浆的检验可认定它们的种类属性,要确定两者是否同一,还要对纸张的胶料、色料、填料进行检验,必要时还要对制浆方法及一些物理参数进行研究,甚至一些特殊的纸病也要识别。
此外,有时需通过物证检验来确定事实;识别物证检材的真伪,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存在。如通过对有价证券、印章的检验确定其是否伪造;通过对支票、单据的检验确定其是否有涂改、销蚀等。有时通过检验来查明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形成的原因,通过检验给予科学的解释,如爆炸起因、火灾原因、死因、交通肇事的原因等的检验。
物证检验程序 物证的一般检验程序是:①先无损后有损——在检验中先选用不损坏检材的方法,再进行有损分析。无损检验目前多为物理方法,主要是对检材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这也是微量物证检验的发展趋势。②先有机后无机——用有机成分检验方法对检材的有机成分先进行检验,尔后再进行无机成分检测。因为有机试剂沸点低,挥发快,提取、净化等过程省时。③从小到大,由简到繁——检材的用量应从小着手,检验方法简单的在先。
物证检验方法 物证检验要确定物证检材的形貌、特征、组分和组成,常用的方法有外观观察法、显微法、微量化学法、仪器分析法等。
外观观察法是借助感官或简单的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比重计、厚度计等对物证检材进行形态、表面结构、色泽、大小、气味、厚度、重量、硬度、透明度、荧光和附着物进行观察和比对检验。如纺织物颜色的观察,不同种类油脂气味的识别,橡胶硬度的测定,纸病及印刷特征的观测,不同色痕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等。其意义在于否定嫌疑、缩小检验范围,具有排除、筛选和指向的作用,且不损坏检材,保持其原始形貌。
显微法是利用各种放大镜和显微镜所进行的检验,主要用于观察细微物质的外部形象结构和内部结构特征。放大镜和显微镜是获得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放大影像,以便观察、分析的仪器。在司法鉴定领域常用的有生物显微镜、立体显微镜、比较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红外、紫外显微镜和非光学显微镜(如电子显微镜)等。光学显微镜的种类虽然很多,但结构、原理基本相同。光学系统主要由物镜、目镜、聚光器、光源等组成。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流代替光照光线,用电子源代替光源,以特殊的电极和磁极(电子透镜)代替光学显微镜的聚光镜、物镜和目镜的显微放大仪。放大率可达10~18万倍,最高可达25万倍。
微量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进行检验的方法。物证检验中常用的有:①燃烧法。观察被检物质在接近火焰、接触火焰和离开火焰的过程中,其状态的变化,以及火焰、烟的颜色、气味、燃烧的速度等,从而判定物证检材的种类属性。多用于炸药、油脂、塑料、橡胶及纤维等的初检。②染色法。物证检材对不同的染色剂具有选择性而形成不同的颜色。根据着染的情况进行鉴别。多用于无色或浅色纤维、塑料及胶水等物质的区别。方法简单、快速。③酸碱法。像墨水、油墨、印泥、印油等检材,遇酸碱后,其中的某些成分(染料等)进行离子化反应而形成不同的颜色。在与标准物品比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种类属性的认定。④呈色法。将检材中的成分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生成具有特殊的颜色化合物,从而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该类反应可在溶液中进行,也可在滤纸或薄层板上进行。是物证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炸药、油脂、涂料、粘合剂、色痕、金属、粉尘等物证检材的定性分析。对一些无机离子,因反应产物稳定,可根据反应后溶液颜色的深浅(浓度大小),采用比色方法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⑤沉淀法。物证检材与某些试剂反应,以微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以此作为鉴别的依据。沉淀按其物理性质不同分为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和凝乳状沉淀。产生晶形沉淀的反应最好在载玻片上进行,以便同时用显微镜观察晶形;后两种反应最好在锥形试管中进行,现象明显、易观察。⑥气室法。物证检材与某些试剂反应,产物为气体。这类反应选择性高、干扰少,可以利用原始试液直接进行。如硝铵炸药中的铵离子在强碱的作用下,加热便有氨气产生,故可检验。
仪器分析法是利用现代化分析仪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为:①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对物证检材的混合成分既能分离又能分析测定。薄层色谱法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十分广泛,如炸药、油脂、色痕、纤维上的染料、橡胶等的物证检验。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各种有机物,尤其是易于挥发的物质,如石油产品、有机炸药等的定性定量分析。裂解气相色谱法是气相色谱的一个特殊应用。也叫热降解气相色谱。即对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检材,如油漆、重油、粘合剂、纤维、橡胶、塑料等,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瞬间高温裂解,使其成为易挥发的低分子碎片。对这些裂解产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所得的色谱图即裂解色谱图。与已知裂解样品的裂解图对比,可进行定性。高效液相色谱可用于分析能被溶剂提取而制成溶液状态的物证检材,如炸药、油脂、色痕、染料、粘合剂、塑料制品中的有关成分等。②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在物证检验中多用于油漆、颜料、纸张、墨水、矿物、泥土、灰尘、金属、射击残留物、爆炸物、玻璃等的定性鉴别,而原子吸收光谱法则主要对上述检材中的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最重要和最广泛的用途是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如天然或合成有机化合物、油脂、染料、橡胶、塑料、纤维、粘合剂等,检材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通常都可进行检验。检验范围广,结果准确。紫外光谱法多用于墨水、纤维上染料的检验。荧光光谱法多用于矿物油、植物油、墨水、圆珠笔油及橡胶、部分染料的检测。③离子选择电极是物证检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是对无机炸药硝酸铵、硝酸钾、氯酸钾及一些低价离子F-、Cl-、Na+、Ga2+等进行定量分析的最简便、最廉价的检测手段。中子活化分析多用于纸张中填料、玻璃、油漆等物证检材的检验。热分析是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为质量、温度、热量及声学、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无机物、有机物及高聚物的检验,如金属、土壤、煤、纤维、油脂、橡胶等。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测试方法。只是检材用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