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第685页(2049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不断深化、日趋成熟。这一发展过程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9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经验,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为党的十四大完整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调。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条内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③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判断各方面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④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见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3条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漫长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果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⑨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⑩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这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根据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12条宪法修正案,我国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我国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