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的制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理财手册上》第603页(2931字)

1.制定标准成本的目的

(1)事先用来规划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并作为制订有关决策的主要依据。(如制订长短期决策时,选择最优方案就需要目标成本数据)

(2)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用来控制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

(3)事后通过对实际成本背离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评定各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成绩,以分清他们的经济责任,确定经济活动的效果,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总之,制定标准成本是为了便于加强成本管理,促使企业每一个职工为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而努力。

2.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制订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A.用量标准(即材料的消耗定额)是指技术部门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所确定的制造单位产品(或零部件)必须耗用的各种直接材料的数量,它包含切料、裁料和加工时所必须的加工余量,以及不能利用的废料等。制订用量标准时应按各种直接材料分别计算。

B.价格标准(即材料的计划单价)指采购部门按供应单位的价目表所确定的各种直接材料的单价,包括买价和运杂费。制订价格标准时应按各种直接材料分别计算。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价格标准×用量标准

(或=计划单价×消耗定额)

(2)直接人工:是指生产工人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制订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时,也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A.工作时间标准(即工时定额)是指技术部门根据历史资料或技术测定所确定下来的制造单位产品(或零部件)必须消耗的时间。它还包括该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无法避免的休闲时间和停工损失。制订工时定额时,先按零件及经过的车间,工序分别计算,然后按产品分别加以汇总。

B.工资率标准(即工资单价)是指在计件工资形式下,单位产品应支付的直接人工工资及福利费。如果是计时工资: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

(或=工资单价×工时定额)

(3)(制造)费用是指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各项间接费用。主要有:工艺技术过程用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车间部门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等。制订其它费用标准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A.产能标准即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量。产能标准通常用直接人工小时(=Σ某产品最高产量×某产品工时定额)或机器小时(=Σ某台机器设备的开工工时)。而不能用产品实物数量表示,因为这种“产能”不能综合统一。

B.(制造)费用标准即指企业在现有生产经营条件下,各项(制造)费用预算的最低金额。确定每种产品其它费用标准时:

首先,将(制造)费用中各项目按产能标准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类。

其次,以产能标准为分配标准,将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

(4)各产品标准成本的确定。

某产品标准成本=该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该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该产品单位变

动费用标准成本+该产品单位固定费用标准成本

举例:某企业计划期间的产能标准为1,000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工资总额为6,000元;工厂间接费预算总额为9,000元(其中变动费用预算总额为4,000元)。如果制造每件甲产品的直接人工的定额工时为40小时,直接材料的消耗定额为20公斤,每公斤的标准单价为30元。

问:甲产品的标准成本应为多少?

解:(1)甲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20公斤×30元/公斤=600元

(2)甲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3)甲产品其它单位变动费用标准成本

(4)甲产品其它单位固定费用标准成本

(5)甲产品标准(单位)成本

=600+240+160+200=1200元

3.标准成本制定的先进合理性

标准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的标准成本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它关系到这种控制方法能否真正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1)理想标准。是以现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标准成本。

(2)基本标准。是以某一年度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条件为基础制定的标准成本,这种标准一经制定多年不变。

(3)正常标准。是根据企业自身已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为基础而制定的标准。

(4)当期标准。是指随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条件的变更,予以修订的标准。

企业应以“当期正常标准”为宜,使制订出来的标准成本既先进又合理,又适应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按“当期正常标准”制定的标准,又称为“现行定额成本”。

“现行定额成本”,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以考察当前生产中的节约浪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