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20页(5780字)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其形成与发展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胃溃疡多见于小婴儿。本病具有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的特点,属于中医学“胃痛”、“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继发性多于原发性。原发性溃疡多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往往被精神刺激或创伤所诱发,近年发现与胃窦部幽门弯曲菌感染有关。继发性溃疡多发生于严重缺氧或感染,大面积烧伤,神经性损伤及重度营养不良,大量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之气,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每遇情志、饮食所伤而发病。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年龄的差异而各有其特点,一般10岁以上小儿症状明显,10岁以下小儿症状多无定型。

1.新生儿及婴幼儿多以突然呕血、柏油样便或以发生上消化道穿孔为首发症状,早期出现哭闹、拒食,重者很快出现呕吐、呕血及便血,腹胀,腹肌强直,常伴发休克。

2.学龄前儿童:常为反复脐周疼痛,进食后加重,反复呕吐,重者消化道出血。

3.学龄儿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局限于胃部或十二指肠。前者大多在进食后疼痛,后者大多在饭前和夜间疼痛,进食后可缓解。

4.体征:多不明显,可出现剑突下压痛点或脐上部痛觉过敏。

5.并发症:消化道穿孔、出血及幽门梗阻。

二、实验室检查

胃酸测定对儿童溃疡诊断帮助不大,主要靠X线及纤维镜检查。

1.X线上消化道造影发现持久充盈的溃疡壁龛影,是可靠的诊断依据。

2.纤维胃镜检查诊断标准:

活动期:溃疡基底部有白色或灰白色厚苔边缘整齐,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有时易出血;水肿消退,呈粘膜向溃疡集中。十二指肠溃疡有时表现为一片充血粘膜上散在小白苔,形如霜斑,称为“霜斑样溃疡”。

愈合期:溃疡变浅,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消退,基底出现薄苔,是愈合期的标志。

瘢痕期:溃疡基底部白苔消失,留下红色瘢痕。以后红色瘢痕转为白色瘢痕,其四周粘膜辐射状,表示溃疡完全愈合,可遗留轻微凹陷。

3.其他:病原学检查、胃镜取材,经细菌培养或尿素酶试验检出幽门螺旋菌或ELISA测幽门螺旋菌IgG抗体有助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多在生后2~4天出现呕血及便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正常的2倍以上。

2.过敏性紫癜:关节肿胀,腹痛,呕血或便血、尿血,皮疹。

3.肠套叠:腹痛呈阵发性,呕吐,果酱样便,腹部肿物。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寒邪犯胃

胃脘暴痛,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泛吐清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

二、饮食停滞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三、瘀血阻络

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吐血、便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四、肝郁气滞

胃脘胀痛,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每遇郁怒发作,嘈杂吞酸,苔薄脉弦。

五、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乏力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弱。

六、脾胃阴虚

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生活规律,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溃疡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数日。

2.饮食:饮食要定时进食,不宜暴饮暴食,活动期应少量多餐,每日4~5次,症状控制后恢复正常饮食。

二、中医分型治疗

1.寒邪犯胃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

良姜 香附 陈皮 半夏 砂仁 甘草 吴茱萸

加减:脘闷不食加神曲、内金。

2.饮食停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 神曲 麦芽 半夏 茯苓 莱菔子 甘草 陈皮 连

加减:腹胀加木香、元胡、槟榔;大便不爽加大黄、枳实。

3.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加味。

五灵脂 蒲黄 白芍 白芨 甘草

加减:痛甚加丹参、元胡;气滞者加青皮、砂仁、枳壳;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

4.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香附 枳壳 川芎 白芍 甘草

加减:痛甚加元胡、佛手;嗳气加沉香、旋覆花;嘈杂泛酸用逍遥散去白术、生姜,加丹皮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建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桂枝 芍药 甘草 饴糖 大枣 生姜

加减:便黑者加侧柏炭、白芨、地榆炭。

6.脾胃阴虚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

沙参 麦冬 玉竹 生地 冰糖

加减:吞酸加瓦楞子;疼痛较甚可合芍药甘草汤;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

三、单方验方

1.百合30g,丹参20g,水煎空腹服,治疗虚热胃痛。

2.鸡内金10g,香橼皮10g,共研细末,每服1~2g,治食积胃脘胀痛。

3.甘蔗、白菜、包心菜适量,洗净,捣烂取汁,每天2~3次,每次饮半茶杯,7天为一疗程,适用消化性溃疡。

4.制酸方:乌贼骨30g,浙贝母12g,白芨30g,共为细面,每服3~6g,每日3~4次,用于治疗溃疡病胃酸过多者。

5.溃疡方:黄精9g,紫草9g,神曲9g,白芨6g,茴香6g,丁香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治疗溃疡病腹痛便血者。

6.乌贼骨150g,生花生米150g,共捣为末,每次服10g,每日3次。

7.白芷150g,甘草50g,加水2碗煎至半碗,一次服下,每日1剂。

8.锡类散600mg,每日2次,空腹口服,1个月为1疗程。

四、外治疗法

1.生姜90g,面粉30g,鸡蛋清3个。将生姜捣烂和面粉搅匀,加鸡蛋清炒热,敷胃脘部。适用于寒性胃脘痛。

2.灶心土、葱白、吴茱萸、薄荷各等分和醋炒热,布包慰患部。适用于脾胃虚寒痛。

五、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灸法: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适用于虚寒性腹痛。

六、抗酸治疗

1.碱性抗酸药物:胃舒平、氢氧化铝。

2.抑制胃酸分泌药:H2受体阻滞剂首选甲氰咪胍20~40mg/(kg·d),分4次口服,餐前30分钟及睡前服用。雷尼替丁2~6mg/(kg·d),分2次口服,疗程为4~8周。

七、保护粘膜药物,成人疗效较好

呋喃唑酮5~10mg/(kg·d),3~4次口服。生胃酮,硫糖铝(0.5~1.0g/次)或麦滋林。

八、抗弯曲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

庆大霉素、痢特灵、灭滴灵、氨苄青霉素联合应用,减少复发。

九、并发症治疗

1.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应立即手术治疗。

2.出血:小量或慢性出血引起贫血可给予铁剂治疗,大量出血原则上应先禁食,输液输血,止血治疗,若仍不能止血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3.梗阻:应静脉输液,胃部持续减压2~4天,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发作,应作X线钡餐检查,若为溃疡瘢痕或粘连所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应考虑手术治疗。

十、其他新疗法

1.黄芪建中汤注射剂疗法,1次1ml,每日2次肌注,配合氢氧化铝疑胶10ml,氢氧化镁0.5g,1天3次口服,30天为1疗程。

2.桂利嗪50mg,每日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1周减量服用,75mg/d,临睡前顿服或25mg,1日3次,总疗程6个月。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黄芪能降低胃液及胃酸的分泌量,预防实验动物溃疡发生。生姜能降低应激性刺激所致胃粘膜损伤,蒲公英能抵抗坏死性物质对胃粘膜损伤。党参、红参、半夏、陈皮均有明显抗溃疡作用,白芨、头菇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机能,促进溃疡愈合,炎症消退作用。沙棘油有保护及加速修复胃粘膜能力。黄芪建中汤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其注射液疗效优于汤剂。复方瓦楞子冲剂(瓦楞子、元胡、续断、甘草等)不仅能抑制HP生长,抑菌率优于甲氰咪胍,而且对消炎痛性溃疡有保护作用,对醋酸性溃疡有促愈效果。胃泰康胶囊(胆粉、白芨、甘草)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酸度,促进慢性醋酸性溃疡愈合,减轻消炎痛性溃疡发生。锡类散能有效地抑制幽门结扎性和应激性溃疡形成,对胃酸、胃蛋白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大柴胡汤能明显提高幽门结扎胃溃疡大的胃壁粘液糖蛋白量,加强胃粘膜防御能力,从而减少溃疡的发生或加速溃疡灶的愈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