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肠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34页(5613字)

急性坏死性肠炎又称急性出血性肠炎,为小肠广泛性出血的急性坏死性炎症,临床以起病急,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及发热为主要特征,多见于4~14岁儿童,春夏季发病率高,农村高于城市。本病多属中医“腹痛”、“便血”及“脏毒”、“肠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尚未明确。有人认为本病与营养不良、蛔虫感染及食用胰蛋白酶抑制物导致胰蛋白酶活性减低,复感染产气荚膜杆菌或其B毒素后发病,也可与机体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内虚,复感湿热秽浊;或饮食不节,湿热蕴结肠道或误食污染食物或变质肉类,损伤肠胃,导致肠胃气机壅滞、腑气阻塞、气血凝滞,气血与湿毒秽浊相搏而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多见于4~14岁小儿,夏秋季节发病。

2.起病急,多无前驱症状,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不少患儿1~2日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出现休克。

3.部分可出现肠道外症状,如黄疸、咳喘、肝脾大及惊厥等。

4.临床根据症状表现分为以下几型:

(1)腹泻便血型:以粘膜渗出性病变为主,腹软,无压痛。

(2)肠梗阻型: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3)腹膜炎型:腹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及血性渗出,表现为腹膜炎症状。

(4)中毒休克型: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早期出现面色苍白,萎靡,无力,四肢厥冷,脉搏微弱,血压低。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增多,核左移现象。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时间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大多延长。

2.便潜血:阳性。

3.便细菌学检查一般为阴性。

4.腹部平片:小肠积气,肠管外形僵硬,肠壁增厚,轮廓模糊,粘膜皱襞变粗,肠间隙增宽。

〔鉴别诊断〕

1.菌痢: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2.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病史,无腹泻,中毒症状少见。

3.急性肠套叠:婴幼儿多见,腹部可摸到肠套肿物,钡和气灌肠可确诊复位。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蕴结

腹痛,痛时欲泻,泻后暂安,下利稀便,形如黄酱,味腥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发热。

二、热毒壅盛

初期失治或误治,腹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全腹疼痛,大便呈洗肉水样或果酱色或便中有瘀血块,高热烦渴,口苦,呕吐褐色样物或常吐蛔虫,舌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三、气滞血瘀

腹胀如鼓,拒按,下利不畅,便如赤豆汤或便秘,不矢气,呕吐频频,舌红或紫,苔黄腻,脉弦滑。

四、阳气暴脱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骤然加重,面色苍白,额汗如珠,四肢厥冷,气短息浅,精神萎靡,口干舌燥,苔白,脉微欲绝。

五、气阴两虚

腹痛渐减轻,大便次数和血量逐渐减少,粪便色绿或黄,低热,口干,舌红少苔,或剥落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腹痛便血呕吐明显者应卧床休息。

2.腹痛便血呕吐明显者应禁食,呕吐停止,腹痛缓解,便血明显减少时开始进少量流食,逐渐加量,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患儿禁食时间长应计算出入水量和热量,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注意低血钾及低血钠症,并及时补充。

三、抢救中毒性休克

及时早期发现休克早期抢救,扩张血容量,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654-2注射液及人工冬眠为主抢救方案。

四、对症抗炎治疗

1.适当抗生素控制和预防继发感染,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人主张用灭滴灵7.5mg/kg·次,每日3次口服,共约1周,控制厌氧菌生长。

2.酚妥拉明:用以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肠壁水肿,消除腹胀。0.5~1mg/kg滴注,2~4小时1次。

3.654-2:改善微循环,2~3mg/kg于6~8小时内静脉滴注,疗程7~14天。

4.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抑制变态反应,减轻中毒症状,有人建议用氢化考的松4~8mg/(kg·d),或地塞米松每日0.25~0.5mg/kg静脉滴注。

5.出血量多者可少量多次输血。

6.肠道外静脉营养:重者采用静脉高营养。方案为10%脂肪乳2~3g/(kg·d),复方结晶氨基酸每日为2~2.5g/kg,葡萄糖12~15g/(kg·d),电解质及维生素适量。液体量120~150mg/(kg·d),热量为209~376J/(kg·d),总液量于24小时内均匀输入。

7.胰蛋白酶:每日3次,每次0.5~1g,休克或病重者另加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1000u,可水解荚膜杆菌B毒素,减少其吸收,又可清除坏死组织。

五、中医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凉营。

方药:泻心汤加味。

黄芩 赤芍 丹皮 生地 红藤 炒槐花 桃仁 枳壳 黄连 赤小豆 生大黄(后下)水煎服

加减:热重者加山栀、苦参;湿重者加薏苡仁。

2.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泻。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 黄芩 黄连 金银花 白芍 当归 赤小豆 地榆 侧柏叶 血藤 甘草

加减:热痛甚者加木香、厚朴;病久痛甚脉无力者加人参;下血不止者予以桃红散(赤石脂、干姜、粳米)。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 当归 赤芍 生大黄(后下) 玄明粉(冲) 枳实 地榆 紫草 丹参 木香 生甘草

加减:呕吐者加半夏、竹茹;腹胀者加莱菔子、莪术。

4.阳气暴脱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牡救逆汤加味。

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黄芪 阿胶(烊化)白术 麦冬 五味子 甘草

5.气阴两虚

治法:养阴清热,益气健脾。

方药:增液汤合枳术丸加减。

玄参 麦冬 生地 枳实 白术 麦芽 元胡 黄连 仙鹤草

加减:阴虚内热较甚者,竹叶石膏汤加味;气虚者,四君子汤口服。

六、外治法

1.芒硝200g,置于纱布袋内,铺匀,外敷于腹部。适用于腹胀满甚者。

2.大蒜芒硝膏:大蒜30g去皮捣烂,加芒硝30g掺入面粉,加水揉成饼状,敷脐周压痛点周围,敷前皮肤涂米醋,每日2小时,连用5~7日。

七、单方验方

1.腹胀甚者用厚朴20~30g,炒莱菔子20g,煎汤分3次服,并外敷芒硝200g于腹部。

2.鲜腥草100g,煎水泡红糖口服,适用便血者。

3.蒲公英100g,煎水泡红糖口服。

4.干齿苋30g,乌梅炭15g,煎水泡红糖口服。

5.清肠饮:大黄(泡服)、红藤、丹皮、厚朴、枳实各9~15g,蒲公英、槐花、地榆、败酱草、丹参各15~30g,黄连9g,白芍9~30g。热毒重者加黄柏、黄芩各9g,生石膏15~30g,伤阴者加生地、麦冬各15g,玄参15~30g。

6.导毒化瘀汤:黄芩、大黄(后下)、炒地榆、炒槐花、白头翁、丹皮、炒枳实各10g,黄连6g,甘草3g,水煎服。

7.便血者,云南白药0.5g,每日3~4次口服。

8.紫花地丁、凤尾草、六月霜、红藤、地榆各15g,仙鹤草30g,腹痛加元胡、香附各9g,腹胀加枳壳6g,厚朴、大黄各9g;体虚加乳15g,红枣7枚,每日1剂水煎服。

八、食疗

患儿开始进食时,用以下药膳治疗:

1.藕粉10g,先适量冷开水调成稠糊状,然后用200ml沸水煮成稀糊状,可淡食或加少许盐调味,冷后分1~2次服。

2.带节鲜藕500g,洗净切块,与适量瘦肉煨成汤,加少许盐调味,冷后分次服。

3.山药粉10g,加鲜奶50ml,水150ml,煮成稀糊,分次服。

九、针灸疗法

腹痛者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合谷。

呕吐者针内关、十宣。

腹泻血便者:足三里透上巨虚,大枢透大巨,大肠俞透小肠俞或刺阳陵泉、气海、足三里。

十、手术疗法

肠梗阻明显,疑有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者或X线见肠管扩张无力、轮廓模糊粗糙、腹腔渗液显着时,应考虑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切除吻合、减压造瘘及腹腔引流等。

〔现代研究〕

大黄黄连泻心汤重用大黄调整肠道蠕动功能,改善肠道血循环,提高肠反应性,并且大黄与黄连能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轻消化道负担,防止肠麻痹、肠梗阻及中毒性休克的发生。白矾对产气荚膜菌有显着抑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