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87页(8776字)
肺炎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幼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以冬春季和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憋为主要表现,体质虚弱和营养不良的小儿患本病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常致迁延难愈。本病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其发病机理与小儿时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灼津成痰,阻于气道,肺气郁闭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一般细菌性支气管肺炎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起病急骤,发热(新生儿、营养不良、危重病儿可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2.体征:呼吸频率增快,鼻煽,口周发绀,三凹征,肺部听诊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如炎变范围大病灶融合,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有管状呼吸音,并有叩诊浊音。
WHO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规划特别强调呼吸加快是肺炎的主要表现,呼吸急促指:幼婴<2月龄,呼吸≥60次;2~12月以下龄,呼吸≥50次;1~5岁以下,呼吸≥40次;重症肺炎指征为激惹或嗜睡、拒食、下胸壁凹陷和紫绀。
3.其他系统的症状及体征
①消化系统症状:婴幼儿患肺炎时,常伴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②循环系统症状:轻症者心率稍有增快。较重肺炎患儿可出现脉搏加速,达140~160次/分,心音低钝,如患儿心率增至160~200次/分或以上,与体温升高和呼吸困难不相称,肝脏显着增大,或在短时间内加大,面色苍白,唇发绀,或颜面、四肢浮肿,尿少,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有时四肢发凉,口周灰白,脉搏微弱,则为末梢循环衰竭。
③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烦躁不安,嗜睡,或两者交替出现,婴幼儿易发生惊厥。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可达(15~30)×109/L,粒细胞达0.60~0.90。
2.细菌检查:痰、鼻咽拭子、浆膜腔液、血培养阳性有诊断意义。
3.血气分析:对重症肺炎有呼衰者,可依此了解缺氧与否和严重程度、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类型和程度。
(三)X线:肺纹理增强,可见大小不等点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片密度增高阴影。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起病急,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
2.呼吸急促,达40~60次/分,呼气呻吟,面色潮红或紫绀,呼吸时胸痛。
3.病初咳嗽不重,无痰,2~3日后可见铁锈色痰。
4.少数患儿可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的症状。
5.早期可无肺部阳性体征,病后2~3日可出现肺实变体征,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可闻管状呼吸音或湿啰音。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显着增高,总数可达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达80%~90%,粒细胞内常见中毒颗粒。
2.痰涂片:可发现革兰氏阳性双球菌。
3.痰培养可培养出肺炎链球菌。
(三)X线检查
早期无阳性所见,24小时后胸片可见片状阴影,呈节段性或大叶性,以两下肺或右上肺多见,多数患儿在起病3~4周后X线阴影消失。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一)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见于1岁以下的幼婴。
2.起病急,感染中毒症状较重。反复寒战高热(新生儿可低热或无热)。
3.肺炎发展迅速,呼吸急促,咳嗽,初为粘厚黄痰,随即转为脓性痰。
4.肺部体征出现早,早期呼吸音减低,常伴发脓胸、脓气胸、肺脓肿、肺大泡。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周围血白细胞总数高过15×109~3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伴核左移,中毒颗粒。
2.细菌培养:气管咳出或吸出物进行细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X线检查
病变发展快,早期可形成多发性小脓疡或空洞以及肺大泡、脓气胸。
四、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一)临床表现
1.婴幼儿发病多急骤,痉挛性咳嗽,有时像毛细支气管炎。
2.高热,呼吸急促,紫绀,迅速进入全身衰竭。
3.肺部体征有支气管肺炎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周围血白细胞增高,可达2万~7万。有时伴淋巴细胞的相对或绝对升高。
2.痰培养:可分离出嗜血流感杆菌。
(三)X线检查
呈粟粒状阴影,常于肺底部融合。
〔鉴别诊断〕
1.肺结核:常有结核接触史,有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可结合血沉、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鉴别。
2.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引起,表现为持续发热、刺激性干咳。红霉素治疗有效。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常证
1.寒郁肺热
发热恶寒,无汗不渴,呛咳气急,痰稀、黄白相兼,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指纹青或脉数。
2.风热闭肺
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喘憋气急,痰稠色黄,咽红,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滞,脉浮数。
3.痰热闭肺
壮热烦躁,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煽动,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4.阴虚肺热
低热汗出,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指纹淡红,脉细数。
5.气虚邪恋
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细无力。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神情淡漠,烦躁不安,四肢厥冷,汗出不温,右胁下痞块迅速增大,脉微而细。
2.邪陷心肝
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噤项强,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脉弦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饮食易消化。
2.补液:对于食欲欠佳,高热,喘憋的患儿应注意补充液体,每日不少于70~80ml/kg。
二、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者一般先用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等措施,并给予药物降温,常用安痛定肌肉注射,或25%安乃近滴鼻。高热烦躁者可肌注冬眠灵及异丙嗪合剂,或水合氯醛灌肠。
2.止咳平喘化痰治疗:喘憋严重可给予氨茶碱静注,3~5ml/kg·次,加入5%~1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最好能进行氨茶碱血浓度监测)。也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用生理盐水30ml,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5mg雾化吸入,每日1~2次。
3.纠正缺氧:呼吸困难或紫绀时应给氧,可给鼻管氧、口罩氧、头罩氧;分泌物粘稠、唇舌干燥者可用雾化吸氧。
4.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对重症肺炎病例可应用人血球蛋白、小牛胸腺肽或输血浆、全血。
四、抗生素治疗
根据临床及X线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儿年龄而决定用药途径。一般首选青霉素,每日5~10万u/kg,可肌注或静脉注射;病情严重或疑有混合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应首选氨苄青霉素。
五、控制心力衰竭
1.镇静剂的应用:可使用异丙嗪与氯丙嗪合剂0.5~1mg/kg·次肌注或静注,也可用安定0.25~0.5mg/kg·次静注或肌注。
2.强心剂的使用。
(1)毒毛旋花子甙K:0.007~0.01mg/kg·次,静脉侧入或加入5%~1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推注,q6h或q8h后可重复应用。
(2)西地兰:饱和量<2岁,0.03~0.04mg/kg;>2岁,0.02~0.03mg/kg;首次给饱和量的1/2,余量分两次,按q6h肌注或静注,维持量为饱和量的1/4,qd肌注或静注。
(3)地高辛:饱和量<2岁,0.05~0.06mg/kg,>2岁,0.02~0.03mg/kg。首次服总量的1/2,余量分4~6次,每4~6小时给1次,维持量为总量的1/4,qd口服后,或开始即给予维持量每日0.01mg/kg,分qd或q12h口服,对肺炎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衰的患儿用快速毛地黄好转后,可改用地高辛口服。
(4)利尿剂应用:速尿每次1~2mg/kg,肌注或静注。
(5)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对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血管扩张剂或与洋地黄制剂联合应用,酚妥拉明0.3~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加入10%葡萄糖20ml静脉滴注或静脉侧入,依病情可2~6小时给药1次,病情缓解停用,或与阿拉明合用,阿拉明为酚妥拉明用量的1/2,酚妥拉明有心率加快、低血压、心律失常,应密切观察,注意补充液体量。
六、中医分型治疗
(一)常证
1.寒郁肺热
治法:辛温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
苏子 杏仁 甘草 桔梗 黄芩 前胡 野菊花
加减:痰多加陈皮、半夏;咳嗽重加前胡、百部。
2.风热闭肺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 生石膏 前胡 桔梗 炒葶苈 蚤休 枇杷叶 甘草 野菊花
3.痰热闭肺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麻黄 炒葶苈 川贝 法半夏 黄芩 艾叶 地龙 瓜蒌 花粉。
加减:痰多加天竺黄;口唇青紫明显加丹参。
4.阴虚肺热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 生地 麦冬 玄参 丹皮 甘草 地骨皮 炙百部
5.气虚邪恋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 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焦术 甘草 前胡 紫菀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人参 龙骨 牡蛎 附子 甘草
加减:右胁下肿块加莪术、红花;面色青紫加丹参、鸡血藤。
2.邪陷心肝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水牛角 生地 钩藤 川贝 白芍 竹茹 甘草
加减:热重加黄连、栀子;惊厥不止加天麻、石决明。
七、单方验方
1.肺炎合剂:青黛3g,银杏、地骨皮、车前子及草、陈皮各9g,每日1剂,分3次服。适于细菌性肺炎。
2.小儿肺热咳喘冲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石膏、麻黄、杏仁、鱼腥草、黄芩、知母、麦冬、甘草。每袋12g,1岁以内1/3袋/次,1~3岁1/2袋/次,3~5岁2/3袋/次,5岁以上1袋/次。每日3次。适于肺炎属风热闭肺者。
3.平喘合剂:麻黄、细辛各3g,射干、五味子、桂枝、半夏各10g,生石膏30g,每日1剂,分3~4次服。适于痰喘肺闭型。
4.银黛合剂:青黛3g,银杏12g,地骨皮6g,天竺黄9g,寒水石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肺炎属痰热壅肺者。
八、中成药
1.小儿肺炎散:每袋1.8g,每次0.6~0.9g,每日2次,温开水服,3岁以下小儿酌减。适于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
2.小儿麻甘冲剂:每袋8g,1岁以内每次0.8g,3岁以内每次1.6g,4岁以上每次2.4g,每日4次口服。适于邪热壅肺之肺炎喘嗽。
3.小儿妙嗽宁糖浆:每瓶100ml,6个月~3岁每次5~10ml,4~6岁每次10~15ml,7~12岁每次15~20ml,每日3~4次口服。适于风热闭肺之肺炎喘嗽。
4.小儿肺宝:每袋3g,1岁以下每次0.3g,1~3岁每次0.5g,3~6岁每次0.75g,6~8岁每次1g,每日3次口服。适于肺炎喘嗽迁延不愈者。
九、针灸疗法
主穴取肺俞,配以膻中、孔最、尺泽、中府、列缺,用毫针刺穴,浅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十、推拿疗法
肺炎初期清肺经,揉太阳,推坎宫,推小横纹,揉肺俞,揉掌小横纹,分推膻中。风寒者加推三关;风热者加清天河水;重症肺炎清肺经、清大肠、退六腑、揉肺俞。
十一、其他疗法
1.贴敷疗法
(1)药物:白芥子30g,面粉适量,加水调成糊状,敷贴背部,每日1次,每次约15分钟,以出现皮肤发红为止,连敷3日。适于肺炎早期。
(2)药物: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g,捣碎,调成膏状,敷于胸或背部,每日1次,若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可连用3~5日。适于肺炎各期。
(3)药物:栀子30g,雄黄9g,细辛、没药各15g,上药共研末,醋调敷于听诊啰音明显的区域。每日1次,适于肺炎湿啰音久不消者。
2.拔罐疗法:选用陶罐或玻璃罐,口径为7cm,容积约50ml,将罐叩吸在所选部位(胸背部湿啰音明显处)。每次10分钟,每日1次。适于肺炎迁延,湿啰音久不吸收者。
3.雾化吸入法:鱼腥草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10~20ml加0.9%生理盐水20ml,用超声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适于双肺以干鸣音为主者。
〔现代研究〕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而平喘,并有抑菌、抗流感病毒作用。杏仁水解产生的氢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枢,起到止咳平喘作用。甘草有中枢性和外周性镇咳作用,可促进支气管分泌,利于排痰。石膏有解热、消炎作用,可增强麻黄、杏仁止咳平喘之力。同时现代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本方使小白鼠吞噬指数、脾指数、血清溶血素增高,使小白鼠迟发反应增强,提示该方有提高小白鼠免疫功能的作用。石膏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抑制支气管肺泡壁炎性渗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