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611页(5367字)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疾病。此种原虫在人体内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肠粘膜,在该处形成溃疡而引起阿米巴痢疾。肠外侵犯在小儿时期较少见,其中以肝脏的损害为多。中医属“痢疾”、“肝痈”范畴。

〔病因病机〕

阿米巴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洁,吞入了阿米巴四核包囊所致。包囊被吞食后,在小肠脱囊,分裂为4个小滋养体。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小滋养体可侵入肠壁组织,转变为大滋养体,造成肠壁损害而致病。阿米巴原虫还可穿破肠壁,侵入肝、肺等其他脏器,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中医学认为食入染有阿米巴包囊的不洁之物,蕴湿生热湿热,食滞交阻于肠腑,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肠道脂膜与血络受损而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肠道内感染:普通型起病缓慢,可有腹痛和腹泻,无明显的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以血便为主,带有少量粘液,外观果酱样,少数呈暴发型,可有发热、便血,酷似细菌性痢疾。慢性迁延型的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有胃肠胀气和痉挛性腹痛等表现。

2.肠道外并发症

(1)肝脓肿及肝炎,弛张性高热,右上腹有压痛,肝脏肿大,以右叶多见。胸部透视可见右侧膈肌运动受限。可形成膈下脓肿和腹膜炎。在压痛最明显处经腹壁行肝穿刺可抽出棕褐色脓液,脓汁中可找见阿米巴滋养体。

(2)肺脓肿及脑脓肿。

(3)直肠阴道瘘或皮肤、粘膜溃疡,均为罕见。

二、实验室检查

确诊主要依靠粪便涂片镜检。急性期找滋养体,应挑选新鲜粪便的粘液、脓血部分,光镜下可见虫体做定向的“阿米巴运动”。慢性期找包囊,包囊呈圆球形,碘液染色后呈现黄色,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必要时用乙状结肠镜直接观察粘膜溃疡,并取标本做镜检。肠道外阿米巴病诊断有困难时,可参考补体结合试验协助诊断,其阳性率可达85%以上。

〔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大便次数多,量少;以脓为主,血少。里急后重感明显。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肠道外阿米巴病:在小儿较少见,容易误诊,漏诊。肝脓肿应与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肠阿米巴病

1.湿热痢

痢下脓血,赤白相夹,以赤为主,味腐臭,日数十次不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疫毒痢

起病急骤,高热恶寒,腹痛,腹泻,一日十几次,血样或水样便,里急后重,甚则惊厥昏迷,或面色苍白,肢冷汗多,喘促,脉细欲绝。

3.休息痢

痢疾时发时止,发作时腹胀腹痛,痢下赤白,表现为湿热痢的证候,但较湿热痢为轻,不发时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腹部隐痛,畏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细或弦细。

4.虚寒痢

痢疾迁延,反复不已,痢下清稀,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纳少神疲,面色白,四肢欠温,舌淡,脉沉细。

二、阿米巴肝病

1.肝经郁热: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胁下胀痛,呼吸不利,大便臭秽,或有脓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热聚成痈:寒战高热,右胁下疼痛拒按,扪之坚硬或有波动感,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供给足量的营养和维生素。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肠阿米巴病

(1)湿热痢

治法:驱虫杀虫,兼以清肠化湿。

方药:黄连 黄芩 齿苋 赤芍 当归 枳壳 槟榔 木香 大黄等。

加减:大便赤多白少,酌加白头翁、秦皮、地榆;夹有积滞,痢下不爽,腐臭难闻者,加枳实、莱菔子、焦山楂;杀虫用鸦胆子3粒,分6~10日服完,每日量分3次,装入胶囊,饭后吞服。

(2)疫毒痢

治法:急则回阳救脱,熄风止痉;缓则杀虫,解毒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地榆 赤芍 丹皮 木香 银花 枳壳

加减: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葛根;腹剧痛拒按者,加大黄、枳实;神昏谵语者加服神犀丹;惊厥抽搐者加服紫雪丹;若正虚邪陷,当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并可配合针灸、刮痧、灌肠等。

(3)休息痢

治法:发作时清肠化湿,消积导滞;不发作时健脾和胃,或温补脾肾,兼以祛邪。

方药:发作时治疗方药同湿热痢。不发作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党参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山药 扁豆 木香 砂仁 焦山楂 神曲

加减:兼肾阳不足者用附子理中汤;肠腑余邪未尽者,选加马齿苋、地锦草、辣蓼。

(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养脏汤加减。

赤石脂 制附片 炮姜 肉豆蔻 白术 石榴皮 诃子 地榆 秦皮 当归 白芍

加减:滑脱不禁较着者,加禹余粮、罂粟壳;滑泄不禁而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夹有积滞者,去肉豆蔻、石榴皮、诃子,加大黄、枳壳、山楂。体质好转后,即应再给杀虫治疗。

2.阿米巴肝病

(1)肝经郁热

治法:清热除湿,疏肝通络,同时配合杀虫。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柴胡 黄芩 栀子 连翘 赤芍 黄柏 冬瓜仁

加减:右胁下胀痛明显者,加枳壳、佛手、川楝子;下痢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2)热聚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驱虫杀虫。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味。

金银花 防风 浙贝母 赤芍 当归尾 天花粉 胆草 柴胡 败酱草 白芷

加减:肿块坚硬疼痛者,加皂角刺、穿山甲;痈脓已成者,加薏苡仁、冬瓜仁;热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杀虫可选用白头翁、鸦胆子、秦皮。

三、西医治疗

1.急性阿米巴痢疾的治疗,原则上采用作用于肠道和肠壁的药物,同时加用抗组织中阿米巴的药物。

(1)吐根盐酸碱:2~5岁每次5~20mg,5~10岁30~45mg,每天1次。也可按1mg/kg计算,可分1~2次注射。若无不良反应可连用8~10天。

(2)土霉素、四环素、巴龙霉素:前二者3岁以上可使用,一般剂量是5~10天为1疗程,与吐根碱同时应用。主要通过抑制肠道细菌而影响原虫的生长繁殖。

2.慢性或复发性病例的治疗

(1)喹碘方(药特灵):可口服也可灌肠。口服每次为20~25mg/kg,每天3次,连服3~10天。灌肠1~2g,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内,做保留灌肠,每天1次,连用8~10天。灌肠姿势以膝胸式较好。口服和灌肠可间日交替,共治8~10天,重复疗程前需休息1周以上。

(2)氯碘喹:10~20mg/kg·次,每天3~4次,连服10天。

(3)双碘喹:10~15mg/kg·次,每天2~3次,连服15天或更久。重复疗程前需休息1周以上。

以上碘制剂对阿米巴活动型及包囊均有效,但对肠道外感染无效。对肝病患者不宜擅用。对慢性病人宜同时加用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性肠道细菌感染。

3.阿米巴脓肿的治疗,在局部多次抽引脓液的同时,可应用下列药物。

(1)甲硝达唑(灭滴灵):35~50mg/(kg·d),分3次口服,10天为1疗程。

(2)氯喹:10mg/kg,每天2次,连服2天,以后每天减为1次,连服2周或更久。如氯喹无效,可皮下注射吐根碱。早期阿米巴肝炎可用吐根碱或氯喹治疗,以预防肝脓肿的发生。

4.胸部阿米巴病的治疗

(1)一般可试用吐根碱3天,或同时兼用氯喹,如在3天内热度下降及症状稍减,即可继续给予全程治疗。

(2)对并发腹膜炎病例应先给氯喹,然后进行外科手术,手术后仍继续药物疗法。

5.阿米巴包囊携带者的治疗,可单服喹碘方氯碘喹或双碘喹,用法剂量同上。也可以口服卡巴肿,剂量为10mg/(kg·d),分2~3次,连服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休息10天再给1疗程。肝肾病者忌用此药。

四、单方验方

1.剑叶凤尾草30~60g,煎汤服用,并可保留灌肠,10~14日为1疗程。

2.紫皮大蒜,每日服6g,10日为1疗程或用10%大蒜浸出液50~100ml,每晚保留灌肠,10日为1疗程。

五、食疗

1.葡萄姜蜜汁:新鲜葡萄,生姜洗净,分别捣碎或切碎,用洁净纱布绞汁,备用。以沸水冲浓绿茶1杯,兑入葡萄汁、姜汁各50ml,蜂蜜适量,趁热顿服。有化湿行气导滞作用。用于阿米巴痢疾的辅助治疗。

2.木耳15g,红糖60g,加水1碗半煮熟,连渣服用,每日分2次服。或黄花菜30g,红糖60g,加水煮熟,每日1次或分2次食用,用于阿米巴痢疾之虚寒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