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348页(8032字)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S)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伴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神经过敏,忧郁焦虑,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本病属中医学“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头痛”,“经行乳房胀痛”,“经行风疹”等病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雌激素过高;维生素B6缺乏;前列腺素过多;β内腓肽水平变化及精神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由于素体阴虚,或脾肾气虚或情志所伤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1.多见于30~40岁妇女,临床表现在经前7~14天出现,经前2~3天症状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迅速消退。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

2.精神症状:急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忧郁焦虑,失眠,症状严重者类似精神病,少数患者表现迟钝,孤僻。

3.水钠潴留症状:

(1)体表水肿:常见于颜面、眼睑、手足及踝部水肿。

(2)颅内水肿:引起头痛。

(3)腹壁及内脏水肿: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4)盆腔器官充血水肿:表现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痛。

(5)乳腺腺体及周围组织水肿:引起乳房胀痛。

(6)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引起鼻塞、鼻溢,哮喘、咳嗽等。

(7)骨骼肌或关节周围水肿:可致关节酸痛,以腰部四肢明显。

水钠潴留使患者体重增加2.5~5.0kg。

4.其他症状:常见有舌炎,颊部粘膜溃疡,湿疹,荨麻疹,痤疮样疹等。

5.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6.雌、孕激素测定:在月经后半期孕酮水平低下或正常,而雌二醇浓度偏高。雌二醇/孕酮比值增高。

7.阴道细胞学检查:角化细胞异常持久,但亦有显示正常周期表现者。

8.宫颈粘液检查:宫颈粘液稀薄透明,延展性强,或黄体期涂片仍可见齿叶状结晶。

9.基础体温测定:大多为双相型,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或上升持续日短。

〔鉴别诊断〕

1.与水肿有关的疾病鉴别:包括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这些病引起的水肿均与月经周期无关,更无周期性改变,以此不难鉴别。

2.与周期性精神病鉴别:无水钠潴留症状,绝大多数见于13~18岁女孩,部分病人身材矮小,发育停滞,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有的一年内仅数月发作,有的闭经。脑电图可有轻度或中度弥漫性异常,如节律紊乱,两半球出现尖波,θ波或δ波等。发作时体温微升,心率加快,手足冷而多汗,轻度肢端发绀,面色呈显着充血或苍白。发病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引起。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肝郁气滞

经前乳房胀痛,腹胀痛,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甚或狂躁不安,失眠,或头痛剧烈,或肢体肿胀,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

二、血瘀

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痛如针刺,或经行发热,腹痛拒按,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三、血虚

经期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四、脾虚

经前经期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

五、肾阳虚

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六、肾阴虚

经前经期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五心烦热,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进行心里安慰与疏导。

2.劳逸结合,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3.避免精神刺激。

4.经前适当地限制水、钠、糖的摄入。多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及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食物。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15g 白芍20g 枳壳10g 川芎10g 香附15g 甘草10g 陈皮10g 郁金15g。

加减:乳房胀痛明显加路通15g,王不留行15g,青皮10g;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15g;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15g,黄芩15g,钩藤15g,代赭石30g;若心烦加栀子15g。

2.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15g 生地20g 当归20g 川芎10g 赤芍15g 枳壳15g 柴胡15g 膝15g 甘草10g 益母草15g。

加减:若肢体肿胀明显,加泽兰15g,泽泻15g,大腹皮15g;若身痛明显,加桂枝15g,杖10g,血藤15g。

3.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

熟地25g 白芍20g 当归20g 川芎10g 人参15g 白术20g 云苓10g 甘草10g。

加减: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何首乌20g,防风15g,荆芥15g;经前发热加丹皮15g,地骨皮15g;失眠者加酸枣仁15g,眼肉15g。

4.脾虚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25g 甘草10g 黄芪20g。

加减: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25g,扁豆15g,莲子肉15g,薏苡仁15g;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15g,苓15g 防己15g,冬瓜皮15g;若胸脘胀闷者加石菖蒲15g,陈皮15g,苍术15g。

5.肾阳虚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5g 附子15g 生姜10g 巴戟天20g 泽泻15g 仙茅15g 仙灵脾15g 车前子15g。

加减:浮肿为主加防己15g,桂枝15g;五更泄者加补骨脂20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金樱子15g。

6.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阴。

方药:左归丸。

熟地25g 山药20g 山茱萸15g 枸杞子15g 牛膝10g 菟丝子25g 鹿角胶15g 龟板胶15g。

加减: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25g;经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五倍子15g;头痛甚者加菊花15g;月经先期加生地20g,玄参20g,麦冬15g;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三、对症治疗

1.镇静剂:苯巴比妥0.03g,每日3次,口服;利眠宁10mg,每日2次,口服。谷维素20mg,每日3次,口服,亦能控制神经精神症状。均在经前7~10天服用。

2.精神抑郁:炭酸锂300mg,每日3次,口服。

3.止痛药:可暂时抑制头痛、头胀及轻度肌肉骨骼胀痛。

4.利尿剂:水肿明显可口服安体舒通20mg,每日3次。因拮抗醛固酮而利尿。速尿20mg,每日1次,经前7~10天服用,可加用10%氯化钾10ml,每日2~3次,以避免低钾。

四、激素治疗

1.孕激素:一般用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隔日1次,从月经第16天开始;炔诺酮5mg,或甲地孕酮5mg,从经前14天开始服用,每日1次,连用10天。可以对抗雌激素和补充孕激素的不足。国外多用经阴道给予孕酮栓剂,每日200~400mg。

2.雄激素:有直接对抗雌激素和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间接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于经前15天开始口服甲基睾丸素5~10mg,连服10~14天。

3.孕激素与雄激素联合应用:黄体酮20mg,丙酸睾丸酮25mg,于月经周期第22、24、26天隔日1次,肌肉注射,共3次。

4.雌激素:在患者前腹皮下埋植雌二醇晶体100mg及每月口服炔诺酮7日,每日5mg,促使月经规律。患者的沮丧、腹胀、疲倦、焦急易怒等症状显着持续减轻。亦有用雌二醇皮贴,持续每日用100μg,2贴,每3日换1次,持续3个月,并与每月周期的第19~25日口服炔诺酮5mg,亦可改善症状。

5.假绝经治疗:亦为无排卵治疗。

(1)丹那唑:每日200~400mg,共3个月,可明显缓解和消除沮丧、紧张、烦躁、乳房胀、腹胀等症状。认为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排卵功能。但长期用药副作用大。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效剂(GnRHa):有喷鼻,皮下注射及长效肌肉注射等用法。一般主张用药勿超过6个月。若同时加用生理量的雌孕激素,如雌二醇1mg皮贴和周期给孕激素,可预防低雌激素引起的并发症。

临床上目前主张对轻症可用孕酮治疗,重症可选用GnRHa、丹那唑或缓慢给雌二醇治疗。

五、其他疗法

1.前列腺素抑制剂:甲灭酸250mg,4~6小时1次;或甲氧萘丙酸钠275mg,4~6小时1次,口服。自症状开始时用药,至下次月经来潮停服。

2.溴隐亭:可明显消除乳胀和情绪激动。用法为2.5mg,每日2次,在经前10~14天开始服用,如服药时出现恶心、头痛等副作用,药量酌情减少,每次1.25mg,每日1~2次,口服。近年有经阴道给药,可减少副作用。

3.维生素B6: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系,并抑制催乳素的合成,减少雌激素蓄积。每日100mg,从月经第10天开始服用。亦有报导每日剂量500~600mg。

4.针灸疗法:

(1)体针:①肝气郁结取穴:太冲、内关、肝俞、期门、膻中。②脾肾阳虚:取穴脾俞、肾俞、腰阳关、三阴交、太溪。③心脾两虚:取穴心俞、脾俞、胆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2)耳针:取穴肾、肝、脾、心、内分泌、神门、皮质下。①可根据病症每次选3~5个穴位,中等刺激,留针30分,隔日1次。②耳穴埋豆,每周2~3次,双耳交替进行。

(3)梅花针:取穴头部督脉、颈部夹脊、胸5~腰2膀胱经第2侧线、脐下任脉。选用中度或轻度刺激,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六、中成药

1.消遥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

2.参苓白术散:每次6g,每日2~3次,口服。具有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

3.杞菊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滋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功效。

4.天王补心丹:每次9g,每日2次,口服。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

5.济生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效。

七、单方验方

1.全蝎、蜈蚣、细辛各3g,研成细末,每日2次,每次1.5g吞服。治经期前后头痛。

2.陈皮15g,鹿角霜15g,水、黄酒各半煎服。治经前乳房胀痛。

3.薏苡仁30g,茯苓15g,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治经行浮肿。

4.赤石脂9g,补骨脂9g,共研末,每次服3g,每日3次,开水送服。治脾肾阳虚之经行泄泻。

八、食疗

1.橘糖饮:橘叶12g,橘络15g,红糖20g,3味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7天。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用于肝郁气滞型经行乳胀,经行情志异常。

2.夏枯草菊花茶:夏枯草15g,菊花15g,白糖适量,3味同入大水杯中,冲入开水浸泡15分钟,即可服,不拘时间,频频饮之,代茶饮。具有平肝解郁之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经行头晕、头痛。

3.苡米莲子粥:苡米30g,莲子30g,陈皮5g。陈皮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与淘洗干净的苡米、莲子同入锅内加水煮至成粥,即可服食,分2次食,宜常服食。具有健脾益气祛湿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湿蕴型经行泄泻,经行浮肿。

4.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去皮3~5g,浓煎后加红糖适量服。治疗经行身痛。

5.黄豆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经行眩晕。

6.萝卜叶20g,红糖20g,水煎服,日2次。治经行发热。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证明,牡丹粉具有镇静、催眠、镇痛、退热、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足跖浮肿作用;黄芩有抗炎抗变态反应、解热、降压、利尿、镇静作用;熟地有利尿、抗过敏作用;金樱子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减少肠的分泌而起止泻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茯苓有利尿、镇静作用;石菖蒲挥发油具有镇静效果,能减弱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还能延长戊巴比妥的麻醉时间,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五倍子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粘膜溃疡接触鞣酸后,其组织蛋白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凝而止血,由于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故可制止腹泻;当归、白芍有镇静,镇痛作用,前者还有利尿作用,后者有解热,消炎,抗溃疡作用;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尿的排泄,也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而且钠的排出还胜于水的排出,不影响垂体后叶素的抗利尿作用;人参、冬瓜皮、泽泻均有显着利尿作用;酸枣仁煎剂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还有抗惊厥,降温及持续降压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