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412页(4411字)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与阑尾管腔发生阻塞,胃肠道疾病影响及细菌侵入有关。根据病理解剖学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四种临床类型。

〔病因病理〕由于阑尾的解剖特点,使阑尾腔易被食物残渣、粪石、异物或寄生虫所堵塞而发生梗阻,阑尾腔内梗阻,则是引起阑尾炎的最重要因素。当阑尾腔内梗阻后,腔内分泌物堆积,细菌侵入抗病能力下降的阑尾壁而引起感染。由于阑尾动脉系一终末血管,故阑尾一旦感染血运易发生障碍,容易发生坏死穿孔。

中医认为本病多发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饱食后急剧奔走,使肠道运化失常,致气血凝滞。此外,寒温不适,精神因素均可影响胃肠的正常活动及气血运行,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最后导致瘀滞积热不散,血肉腐败而成痈肿。

〔诊断要点〕症状出现有一定顺序,先是上腹,脐周,或全腹痛,伴食欲不振。随后有恶心呕吐,几小时后疼痛转至右下腹,呈局限性疼痛。

1.腹痛: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开始不甚严重,呈阵发性,位置不定,一般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下腹,少数病人开始即表现为右下腹。

2.胃肠道症状:早期即可出现恶心呕吐。

3.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即使炎症扩散,但仍以阑尾处压痛最明显。

4.腹膜刺激征:可有反跳痛,重者右下腹壁紧张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5.结肠充气试验:以双手按压左侧结肠将肠腔内气体推向右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6.腰大肌试验: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肢向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临床提示阑尾较深,贴近腰大肌。

7.闭孔肌试验:病人仰卧位,右腿前驱90°并向内旋,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临床提示阑尾位置低,贴近闭孔肌。

8.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增高,即使白细胞计数正常,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增高。

9.其他检查:彩色超声波检查,由于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彩超下阑尾呈低回声的管状结构,且较硬压之不变形,若阑尾化脓包裹可见包块,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溃疡病穿孔腹痛剧烈,突然发作,腹肌紧张(舟状腹、板状硬)。X线腹腔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2.右侧输尿管结石:腹痛多在右侧,但腹痛多呈阵发性绞痛,并向会阴部放散,右侧肾区明显叩击痛,尿中多出现红细胞,B超及腹部平片可发现右侧输尿管结石。

3.妇科疾病:(1)宫外孕破裂:腹痛常以下腹部开始,有停经史,妊娠试验阳性,腹痛伴有急性失血症状(如头晕、心慌、脉快等),宫颈摇举痛阳性。腹腔或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血性积液。(2)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多发于两次月经之间,突发性下腹痛,初剧后轻,其他表现似宫外孕。(3)卵巢囊肿蒂扭转:病前有下腹部肿块史,突发性下腹部绞痛,腹部及阴道内诊可扪及囊性肿块,触痛明显。(4)急性输卵管炎或盆腔炎:有白带增多史,腹痛始于下腹部呈双侧对称性触痛,常伴有腰痛,盆腔炎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B超探及可查出有液性暗区。

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热多较腹痛出现早,右下腹触痛范围广,有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腹壁紧张不明显。

5.其他如儿童右下叶肺炎,回盲部肿物,右侧胸膜炎均需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辨证分型要点〕

1.瘀滞型: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绕脐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右侧天枢穴附近有压痛,疼痛拒按,可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腹皮挛急。可伴有轻度发热,恶心,胃纳不佳,溲黄,便干或腹泻,舌红,苔薄白或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2.湿热型:若病情发展,右下腹疼痛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有较重的腹皮挛急,甚至扩散全腹,右下腹可扪及触痛包块,壮热不退,恶心呕吐,不欲进食,便秘或腹泻,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洪数。

3.热毒型:腹痛剧烈,弥漫全腹,腹皮硬,腹皮挛急全腹按之疼痛,拒按,有反跳痛,腹胀,恶心呕吐,不欲进食,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尿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瘀滞型。

〔治则〕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20g 桃仁10g 芒硝5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20g 木香10g 冬瓜仁15g 甘草10g

〔加减〕以疼痛为主加元胡、川楝;以食少纳呆为主加焦三仙各10g,陈皮15g。

2.湿热型。

〔治则〕通腑泄热,解毒透脓。

〔方药〕大黄牡丹皮合红藤煎剂。

大黄10g 丹皮15g 桃仁10g 金银花50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黄芩20g 黄柏20g 赤芍20g 红藤30g 败酱30g 花粉20g

〔加减〕若壮热不退可加大清热解毒用药;若便秘者加冬瓜仁15g。

3.热毒型。

〔治则〕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合增液汤。

大黄10g 蒲公英40g 紫花地丁30g 金银花50g 丹皮20g 生地20g 红藤30g 败酱草15g 玄参30g 甘草10g 冬瓜仁20g 薏苡仁20g

〔加减〕腹胀加厚朴、青皮、大腹皮;腹痛甚者加元胡、木香、川楝子;小便频数似淋加桔梗、赤茯苓。

(二)外治疗法

1.外敷疗法:(1)不论脓之未成或已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用水调制外敷右下腹,每日1~2次;(2)大蒜芒硝大黄方,将捣和后蒜泥制成厚20cm,4~5cm大小药饼,外敷右下腹,敷前用凡士林或纱布保护皮肤,2小时后更换;(3)外敷大黄醋糊剂,日1次。

2.灌肠: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之中草药,如大黄牡丹皮汤煎剂200ml,做保留灌肠,能使药液到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有促进蠕动,清热解毒等作用。

3.针灸疗法:(1)体针:选天枢、曲池、阑尾、合谷、中脘、足三里、内关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日2~3次。每15分钟运针1次。(2)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大肠、肺、皮质下,强刺激,留针约50分钟,每30~60分钟刺激1次。

4.单方验方:大血藤50g,野菊花30g,地丁30g,白花草60g,生大黄10g,水煎服日2次。

二、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症: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还适应于妊娠、年龄较大或由于心血管等疾病不宜手术的患者。

2.一般治疗:半卧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抗炎治疗: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据病情用药。

(二)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可以消退,但消退后约3/4的病人将复发。手术治疗已是安全的方法。可以防止复发和防止继发腹膜炎,所以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式随临床类型而不同。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切除阑尾,切口一期缝合。

2.急性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如腹腔感染重,又不局限时,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可在切口处放置烟卷或胶管引流。

3.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方式以引流脓肿为主,如阑尾已脱落尽量取出,闭合盲肠壁,以防造成肠瘘。

〔调护与预防〕

1.注意调节饮食。

2.饮食:初期、酿脓期肠痈,据病情给予流食、半流食,对溃脓期肠痈应给予禁食水。

3.体位: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应采取半卧位,应尽早离床活动。

4.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