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574页(3527字)
脑震荡是原发性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而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能迅速和完全恢复。属于中医“外伤昏厥”、“头部内伤”范畴。多与瘀邪内闭有关。
〔病因病理〕
头部外伤后,脑功能发生短暂性障碍,一般在肉眼下看不到脑部的病理改变,但有时仍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脑水肿等可逆性改变,脑细胞中的线粒体肿胀,且有移位,线粒体的改变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过程。
中医认为伤后气机逆乱,神明瞬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遂致出现短时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1.有头部外伤史。
2.有短暂意识障碍和逆行性健忘。
3.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怕震动等主诉,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客观异常。
以上三者为诊断脑震荡的必要条件。
CT扫描,脑脊液压力和常规检查均正常。
〔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
有脑的定位症状,生命体征改变和脑膜刺激症状。意识障碍时间较长,短者半小时、数小时或数日,长者数周、数月,甚至昏迷数年直到死亡。
2.头皮损伤。
包括头皮擦伤、头皮挫伤、头皮裂伤和头皮下血肿。虽有头部外伤史,但无伤后立即发生的短暂意识障碍。
〔辨证分型要点〕
1.瘀闭清窍。
头部受暴力伤后,卒然昏倒,神志不清或心神恍惚,或有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冷汗等症。舌质淡红,脉弦或弦紧。
2.瘀邪阻络。
外伤后瘀邪阻络,心神被扰则头痛、头晕、轻度恶心呕吐,兼见烦躁不安,抽搐。舌质淡红,脉弦滑或弦紧。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瘀闭清窍。
〔治则〕:活血开窍,醒神定志。
〔方药〕通窍祛瘀定志汤加减。
赤芍15g 川芎15g 白芷15g 红花10g 制南星10g 菖蒲15g 甘草10g
〔加减法〕恶心呕吐者加橘皮15g 半夏15g。
2.瘀邪阻络。
〔治则〕:活血化瘀,镇惊降逆。
〔方药〕:脑康灵汤加减。
川芎15g 赤芍15g 丹参15g 苏木15g 石菖蒲15g 白芍15g 僵蚕10g 甘草10g 蔓荆子15g 竹茹15g
〔加减〕头痛重者加乳香15g,没药15g;恶心呕吐重者加半夏15g,生姜15g,丁香10g;躁动抽搐重者加琥珀15g。
(二)内服中成药
1.康脑灵冲剂,1包/次,2次/日。
2.麝香七厘散,3g/次,2次/日。
(三)外治疗法
1.脑震荡伴有头皮创伤出血,局部肿胀,伤口污染严重者,可用消炎散外敷。
2.脑震荡伴有头皮下血肿早期可冷敷,后期热敷。
3.脑震荡伴伤处肿痛可用苏木汤外洗。
(四)单验方
1.祛风定震汤,当归 荆芥 防风 白芷各10g,川芎 羌活 蔓荆子 制南星 琥珀 乳香 没药各8g,1剂/日,分2次服。
2.通窍活血汤,丹参20g 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红花10g 菊花10g 牛膝10g 白芷15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五)针灸
1.昏迷取穴;人中、十宣、涌泉、素髎。
2.头痛,头晕取穴:百会、合谷、印堂、三阴交。
3.纳呆,呕恶取穴:足三里、胃俞、脾俞。
4.烦躁,抽搐取穴:心俞、内关、阳陵泉、太冲、涌泉、少商。
5.失眠取穴:神门、内关、三阴交。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脑震荡患者大多数能自愈,但应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让其回家休息,为避免遗留颅内其他继发病变。
(二)对症治疗
1.头痛者:可口服颅痛定每次60~100mg,3次/日。
2.有恶心呕吐或不能进食者:可口服苯海拉明,每次25mg50%葡萄糖40ml静推及适当补液。
3.失眠、烦躁、忧虑者,可口服安定片5mg日2次。
(三)手术治疗
1.适应症:①脑震荡伴头皮裂伤者;②脑震荡伴帽状腱膜下及骨膜下血肿者。
2.手术方式:(1)清创缝合术;(2)穿刺抽血、加压包扎术;(3)切开引流或局部切开结扎血管术。
〔调护与预防〕
1.工作要注意安全,戴好安全帽,注意驾驶行车安全。颅脑一旦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的冲击,应迅速去医院详细检查和治疗。
2.脑震荡病人要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不可过度使用脑力或阅读。头痛头晕减轻后,逐渐离床活动,恢复正常生活。
3.加强对病情的解释,使病人建立康复的信心,注意身体锻炼及生活规律化。
4.注意病人神志、瞳孔、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以便及时治疗。
〔现代研究〕
1.目前有的学者采用2R-双道电桥式脑电流图仪,取额-乳突或枕-乳突导联,测记其波幅值,对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说明临床疗效越好,波幅值恢复亦越佳。
2.关幼波教授认为本病系因头部外伤及惊吓,以致气血逆乱,血脉受损,瘀血阻滞所致。受伤当时属实证范围,治宜活血化瘀,安神定志;若近期不愈,则多属邪少虚多之证,主张采用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为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