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68页(5740字)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以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有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特征。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本病属中医“颈痹”、“颈肩臂痛”范畴。

〔病因病理〕

引起颈椎病病因很多,一般认为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如椎间盘、韧带、脊髓等发生病理改变,导致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产生各种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风寒湿外袭,络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肾虚精亏,髓不养骨所致。

〔诊断要点〕

1.神经根型:(1)好发于30岁以上病人,男多于女,多有落枕史。(2)颈肩疼痛,按颈神经分布方向,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疼痛为酸痛、钝痛、针刺状或过电样窜痛。(3)部分病人有头晕、耳鸣、耳痛、视物昏花、上肢发沉、酸软无力、颈部后仰、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不灵活发僵,病变颈椎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处有压痛。(5)上肢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重者肌肉萎缩,肌力减退。(6)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7)X线检查:正侧位片: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项韧带,前后纵韧带钙化。(8)CT、MRI:可清楚显示脊髓,椎间盘病变。

2.脊髓型:(1)以慢性进行性肢体瘫痪为特征。(2)早期手足无力,细小动作失灵,持物坠地,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行走无力不稳,易绊倒,如履沙滩,或有踩棉花感。(3)重者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尿潴留,卧床不起。(4)常伴有头痛、耳底痛、眼痛、吞咽困难、面部出汗异常。(5)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颈部肩部无明显压痛点。(6)常出现不规则的躯干和下肢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并出现病理反射。重者出现踝阵挛、髌阵挛。(7)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8)脊髓造影:造影剂在颈椎椎管部分或完全受阻,可确定病变部位和受压程度。(9)CT、MRI检查: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3.椎动脉型:(1)患者常有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2)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并可起来行走。(3)部分病人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握物无力、持物落地等症状。(4)颈部活动不灵活,颈部活动到一定位置时突然出现头晕加重、恶心,甚至猝倒。(5)压头试验阳性,仰头或转头试验阳性。(6)X线检查: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向侧方隆突,椎间孔变小。(7)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8)CT检查: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鉴别诊断〕

1.落枕:多见于青壮年,无外伤史,颈肩部疼痛,但无上肢麻木窜痛,X片颈椎无感异常改变。

2.肩周炎:疼痛以肩关节为主,无颈部不适,关节活动逐渐受限,肩部广泛性压痛,颈部之压痛,X线显示即可诊断。

3.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若压迫锁骨下动脉,出现上肢苍白、手部发冷、麻木、脉弱无力。患侧颈部有硬性物隆起,X线显示颈肋。

4.脊髓内肿瘤:颈肩部不适,疼痛不明显,感觉障碍从头部向下肢发展,X线片无异常,CT、MRI即可作出诊断。

〔辨证分型要点〕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部、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食少纳呆,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质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颈肩疼痛,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除湿,湿经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 姜黄10g 当归15g 赤芍10g 黄芪15g 防风10g 炙甘草10g 生姜5片

2.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20g 归尾15g 赤芍15g 地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乳香10g 没药10g 桂枝10g 防风10g 甘草5g

3.痰湿阻络。

〔治法〕祛湿化痰,散瘀通络。

〔方药〕温胆汤加减。

半夏15g 竹茹15g 枳实15g 橘皮15g 生姜3片 茯苓15g 甘草10g

4.肝肾不足。

〔治法〕补肝益肾,舒筋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20g 山药20g 茯苓20g 泽泻15g 山萸肉15g 丹皮10g 枸杞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续断10g 杜仲10g

5.气血亏虚。

〔治法〕补气养血,通经活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g 党参20g 白术20g 陈皮15g 当归10g 升麻10g 柴胡10g 川芎10g 五加皮10g 赤芍10g 甘草5g

(二)内服中成药

1.颈复康冲剂:10g日3次口服。

2.颈肩止痛胶囊:2片日2次口服。

3.骨刺丸:4粒日2次口服。

(三)外治法

1.伤湿止痛膏、麝香壮骨膏外贴痛处,骨质宁擦剂外涂患处。

2.中药离子导入、理疗、药物醋离子导入。

3.推拿:(1)舒筋法:术者用双手掌根部,从头开始,沿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向项外侧施展,手法由轻至重、由重至轻,反复8~10次。(2)提拿:术者用双手或单手提拿颈后、颈两侧及肩部肌肉,反复3~5次。(3)揉捏法:术者立于患者后侧,用双手拇指置于颈后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来回揉捏10~15次。(4)点穴法:术者用中指或拇指点按天宗、风池、曲池、合谷、风府、大椎等穴。或取压痛明显之处及索条状硬结部即阿是穴,可重点施用手法。(5)端提旋转法:术者立于患者后侧,双手置于颈项部,向上用力提颈,并慢慢用力使头部向前、后、左、右活动,并向两侧旋转各30°~40°,重复5~10次。(6)拍打叩击法:术者分别在项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或双手握拳进行拍打叩击,反复5次。

(四)针灸治疗

取风池、夹脊、绝骨、后溪、大杼、魄户、天柱、天井、合谷、风府、曲池、手三里等穴。一般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神门等穴。

(五)单方验方

1.葛根30~50g加水500ml,煎至200ml,每次100ml,早晚分服。

2.川芎50g,研极细末,装入小布袋内,将其敷在颈部、肩部压痛点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3.白芍30g,葛根15g,木瓜15g,血藤15g,桑枝10g,桂枝10g,甘草5g,血瘀明显者加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头痛眩晕加枸杞子15g,菖蒲10g,蔓荆子10g;手臂麻木较重者加鸡血藤15g,桑枝15g,川芎10g,桔梗10g水煎服。

二、西医治疗

(一)神经根型

大部分病人保守治疗均有效。

1.牵引治疗:用枕颌带做坐位或卧位牵引。患者坐位或卧位,头前倾15°。重量为3~5千克,每日1~12次,每次25~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长短,根据患者情况掌握。

2.理疗:于每次牵引后,配合药物离子导入效果明显。

3.局部制动:症状较轻者不需制动,症状严重者常用颈部围领、颈部支架、颈部石膏托固定。

4.药物治疗:维生素B1、B12,消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片等口服。

5.颈部活动锻炼:颈部疼痛好转后,逐渐作颈部各方向活动,以增强肌力。

(二)脊髓型

一般不宜作牵引治疗,以免加重症状,可用围领制动、理疗和药物对症治疗。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三)椎动脉型

一般用围领制动、理疗、口服药物对症治疗。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指征:(1)脊髓型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者。(2)椎动脉型症状明显,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3)神经根型反复发作,症状严重,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

2.手术方法:(1)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后路椎板部分切除,椎间孔后方切开摘除椎间盘或骨刺。(3)前路钩锥关节切除,椎间孔切开,椎体间融合术。(4)前路椎体间开长窗扩大椎管术或椎体部分切除术。(5)后路椎板开门式成形扩大椎管术。

(五)封闭治疗

用复方丹参液、川芎注射液5ml,加1%利多卡因2ml,或用醋酸确炎舒松-A2ml,加1%利多卡因2ml,作痛点及穴位封闭注射。

〔调护及预防〕

1.用颈部围领限制颈部活动。

2.为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脑力劳动者在工作之余,适当作颈部活动:(1)颈部向前屈低头。(2)头部向右转,向右后方看。(3)头部向左转,向左后方看。(4)头部向右上方看。(5)头部向左上方看。

〔现代研究〕

手法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不是所有颈椎病患者,都是手法治疗的适应症,有学者研究,作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对于诊断引起颈椎病的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失稳、骨肿瘤、结核以及脊髓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均是按摩手法治疗的禁忌症。否则手法治疗,会引起病人猝倒、截瘫,甚至死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