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91页(2498字)

肛瘘为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久不愈合而形成的瘘管,瘘管多与直肠下端的内腔相通。本病在临床上分为化脓性和结核性两类。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奇效良方》中描述:“至于失治而成瘘者,以瘘而穿臀者,及有穿肠成孔,粪从孔中出者。”

〔病因病理〕

多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当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后,感染性的渗出物自原发病灶进入伤口,又因外口太小,引流不畅,造成脓液积存腔内,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瘘管,或再次穿破形成支管而发展成复杂肛瘘。少数肛瘘为结核性。

中医认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溃后,余毒未尽,血行不畅,或因肺、脾两虚致使疮口经久不愈成瘘。

〔诊断要点〕

1.瘘口流脓淌水不绝,久不收口。

2.局部坠胀、疼痛。

3.肛周皮肤瘙痒。

〔鉴别诊断〕

1.疖:为皮肤毛囊感染,病程短,肛周无瘘管。

2.皮脂腺囊肿感染:肛周皮下先有一囊性肿物,感染后才出现红、肿、热、痛。破溃后可流出皮脂样物。

〔辨论分型要点〕

1.热毒蕴结。

在肛周有外突的外口,局部红、肿、热、痛,并可触到条索状物,流脓稠厚而黄,伴有口干,发热,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2.肺脾两虚。

肛门瘘管外口凹陷呈潜行性,瘘管不明显,脓水清稀,很少肿痛,伴有虚热,纳呆,神疲,舌质淡红,脉细数等。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热毒蕴结。

〔治则〕清热解毒,托里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

党参20g 川芎10g 当归15g 白芍15g 双花20g 云苓15g 白芷15g 皂刺10g 桔梗15g 黄芪30g 公英30g 地丁30g 水煎服,每日2次。

2.肺脾两虚。

〔治则〕健脾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15g 鳖甲15g 知母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术20g 山药15g 公英30g 地丁30g 双花20g 炙甘草15g 水煎服,日2次。

(二)中成药

1.实证者:二妙丸,1丸/次,2次/日。

2.气血虚者:十全大补丸,1丸/次,2次/日。

(三)外治法

1.熏洗法:硝矾洗剂,便后或睡前先熏后洗。

2.外敷药:油调膏外敷,每日1次。

3.挂线法:目前广泛应用橡皮筋代替药线,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深受病人欢迎。

(四)单方验方

公英50g,地丁50g,黄柏30g,煎汤先熏后洗,每日1~2次。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治疗

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

(二)药物治疗

1.克菌片,1片/次,2~3次/日,青霉素过敏者慎用。

2.甲硝唑片,2片/次,2~3次/日。

(三)手术疗法

肛瘘切除术:适于多发性肛瘘,将内、外口及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全部切除,伤口不缝合,用凡士林纱布填充,使伤口逐渐由底层向上愈合。

〔调护及预防〕

1.每日多食水果、蔬菜,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等。

2.注意肛门部卫生,养成每日排便习惯。

3.及时处理肛管感染。

〔现代研究〕

上方汤剂中白芷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杀灭作用。地丁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方有清热、消肿、消炎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