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97页(1707字)

本病是指直肠内的赘生物,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物。常为单发性,以2~7岁儿童多见。少数为散发性,常见于青壮年。极少数为多发性息肉,可散布于直肠、结肠内,称为息肉病,可恶变。中医称为息肉痔。

〔病因病理〕

多认为与遗传有关,或因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痢疾、肠血吸虫病等感染所致。

中医认为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诊断要点〕

1.本病儿童多见。

2.带蒂息肉便后脱出肛外,为桑椹样肿物,表面光滑,色暗红,表面糜烂。

3.肛门指诊有时可触及息肉,肠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内痔脱出:在肛管齿线上方的痔核,青紫色,有出血。

2.直肠癌:直肠肛管见肿物质地硬,表面不平,似菜花状,大便干稀不规律,有粘液血便。

〔辨证分型要点〕

湿热下注,致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大肠,息肉为豆粒状或蘑菇状赘生物,有的无蒂,亦有的有细长蒂,其色淡红、鲜红或暗红。有的为多发,排便不畅,下坠感。如有继发感染可有粘液血便或里急后重感。久之体虚、消瘦、贫血等。

〔治疗〕

(一)证型论治

湿热下注、瘀血浊气凝聚。

〔治则〕清热利湿,祛瘀散结。

〔方药〕半枝莲15g 山豆根15g 诃子10g 薏米仁20g 白花舌草30g 白术20g 乌梅15g 桃仁15g 公英30g 地丁30g 生地榆15g 炙甘草15g 水煎服,日2次。

(二)外治法:

1.灌肠法:(1)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2)乌梅12g 五倍子6g 牡蛎30g 夏枯草30g 海浮石12g 紫草15g 贯众15g 浓煎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2.药物注射法:常用药物为6%~8%明矾液,一般用量0.3~0.5cm,在息肉基底部注射。

3.结扎法: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二、西医疗法

(一)手术疗法

1.电灼息肉切除术:多用于高位带蒂直肠息肉。

2.剖腹息肉切除术:适于高位直肠息肉。

3.剖腹息肉病变肠切除术:适于多发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

〔调护与预防〕

积极治疗慢性直肠、结肠炎,可减少息肉病的发生。

〔现代研究〕

内镜微波及圈套器摘除术治疗150例大肠息肉,其中腺瘤65.3%,炎症息肉占34.7%,19.3%合并不典型增生,治疗1~2次,全部治愈(《中国肛肠杂志》1997第四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