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的计算与分配
书籍:制浆造纸工业计算手册上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浆造纸工业计算手册上册》第395页(1061字)
【说明】 压榨辊中间的直径D与辊子两端的直径D0之差称为中高度。
【公式】 K=D-D0 (1-15-387)
式中 K——中高度(m)
D、D0——辊子中间和两端直径(m)
1.只是下压辊有中高时的计算
图1-15-44 压榨辊间的滑动
图1-15-45 中高度计算图
(a)中高度 (b)辊筒挠度(上辊不加压的情况)
【说明】 如只是下辊有中高,则其中高度的值应等于上下辊所产生的挠度之和的两倍。这是一般造纸机上的中高分配法。但此法会使压辊的AA及BB两切面之间(见图1-15-44)因主动下辊的圆周速度大于上辊而产生“正滑动”;在两断面之外的两端则产生“负滑动”现象。影响脱水,加重辊子胶层及毛毯的磨损。
【公式】
K=2(fs+fx) (1-15-388)
D=D。+2(fs+fx) (1-15-389)
式中 K——下压辊中高度(m)
fs——上压辊挠度(m)
fx——下压辊挠度(m)
D、D。——同上
2.上下辊均有中高时的分配计算
【说明】 在有些纸机上将中高分配在上下压辊之间,这样可以减轻“正”、“负”滑动现象的影响。其分配的方法按上下辊的直径的大小进行。
【公式】
式中 Kx、Ks——下辊及上辊的中高度(m)
Dx、Ds——下辊及上辊的直径(m)
K——总中高度(m),见式1-15-393和式1-15-395
上一篇:与可控中高辊的搭配计算
下一篇:制浆造纸工业计算手册上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