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123页(5140字)

【中医理论】

知母苦寒质润,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效。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甘草、甘平,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二药配伍共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泻火而不伤正。用量:一般知母18g,甘草(炙)9g。用法:水煎服。

【药理研究】

1.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配伍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发热的影响

知母、甘草分别按(3∶1;6∶1;9∶1)不同比例配伍,其退热作用的实验结果见表2-48-1。

表2-48-1 不同知母甘草配伍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退热作用

从表2-48-1可以看出,知母甘草3∶1、6∶1、9∶1组,给药后20~18min,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的差异,其中,3∶1和6∶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考虑到白汤原处方配伍比例,故在后面实验中,均选择知母甘草3∶1作为处方配伍比例。

2.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3∶1)煎剂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药物的配制:知母甘草高剂量组,按知母∶甘草∶生理盐水(3∶1∶2)的比例配制;知母甘草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按1∶1的比例用生理盐水稀释;知母甘草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按1∶3的比例用生理盐水稀释。

选150~180g雄性大鼠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每日2次(间隔6h),连续3d。正式实验前8h开始禁食但不禁水,实验每0.5h测体温1次,连续3次,选取体温变动不高于0.3℃者随机分组,每组6只。即: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100g;知母甘草高剂量组,腹腔注射知母甘草高剂量组药物,0.5ml/100g;知母甘草中剂量组,腹腔注射知母甘草中剂量组药物,0.5ml/100g;知母甘草低剂量组,腹腔注射知母甘草低剂量组药物,0.5ml/100g;清开灵注射液组,腹腔注射清开灵注射液,0.5ml/100g。

各鼠背部皮下注入20%的酵母悬液1ml/100g,6h后各组按上述剂量给药,然后于给药后30、60、90、120、180、240、300min各测大鼠体温一次,其结果见表2-48-2。

表2-48-2 不同剂量知母甘草煎剂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从表2-48-2可看出,知母甘草按3∶1配伍,不同剂量给药,均有一定的退热作用:给药2h,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相关系数为0.990;高剂量组的退热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在30min至5h均有不同差异。

3.知母甘草注射液(ZG)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发热不同时间的影响

选用大耳白家兔12只,体重1.5~2.2kg,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每日2次(间隔6h),连续3d,实验日每0.5h测体温1次,连续3次,选取体温变动不高于0.3℃者随机分为模型组、ZG组。模型组动物无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rrd/kg,随即注射125μg/ml的大肠杆菌内毒素1ml/kg,ZG组先耳缘静脉注射ZG2.0ml/kg,随即注射125μg/ml的大肠杆菌内毒1ml/kg,每小时测得体温一次,连续6h,观察发热效应:发热高峰净增值(△T℃),3h体温效应指数(TRI3h,Temperature Result Index,3h体温效应指数系指3h发热曲线与其体温基线之间的面积),其结果见表2-48-3。

表2-48-3 知母甘草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不同时间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知甘注射液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在第一时期发热期1h退热作用,与模型比较,P<0.001。在第二时相发热期3h退热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3h体温效应指数,与模型组比较,P<0.001。从而提示:ZG对内毒素所致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有退热作用。

4.不同剂量的知甘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影响

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新西兰杂交兔36只,体重1.5~2.2kg,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每日2次,选取体温变动不0.3℃者,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ZG高剂量组;ZG中剂量组;ZG低剂量组;清开灵组(阳性对照组)。给药方法:各组动物按如下方法给药:空白对照组: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ml/kg。

模型组: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ml/kg,立即注射125μg/ml大肠杆菌内毒素1ml/kg。ZG高剂量组:耳静脉注射ZG2.5ml/kg,立即注射125μg/ml内毒素1ml/kg。ZG中剂量组:耳静脉注射ZG1.25ml/kg后,立即注射125μg/ml内毒素1ml/kg。ZG低剂量组:耳静脉注射ZG0.625ml/kg后,立即注射125μg/ml内毒素1ml/kg。清开灵组:耳静脉注射清开灵2.5ml/kg后,立即注射125μg/ml内毒素1ml/kg。给药1h后,记录动物体温,其结果见表2-48-4。

表2-48-4 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 *P<0.01

上表显示;ZG高、中、低剂量组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相关系数为0.973。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低剂量组尽管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但与模型组比较,P>0.05。ZG高、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清开灵比较,P>0.05。

5.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红细胞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取肝素抗凝全血1ml两份,加4ml生理盐水,轻轻摇匀,离心(2000r/min,10min),弃上清液按此方法反复洗涤3次,留沉淀的红细胞。把上述沉淀的红细胞用重蒸馏水溶解并转移至2ml的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放置15min,使其充分溶血。取样200μl,按ATP酶测定说明书测定,其结果见表2-48-5。

表2-48-5 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血红细胞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注:每小时每毫克分解ATP产生1μM无机磷的量为一个ATP酶的活力单位,即微克分子磷/毫克蛋白/小时(μMPi/mgProt/h)。与模型组比:*P<0.05,* *P<0.01

试药时酶活力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总ATP酶活性,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对Na+,K+-ATP酶活性,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高、中剂量组与清开灵组比较,P>0.05。

6.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脑脊液、血浆、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影响

分别取脑脊液及血浆各0.1ml,加入2ml无水乙醇,振摇1min,静置5min,离心(3000r/min,10min)。将上清液倒入青霉素小瓶,残渣再加入75%乙醇1ml摇匀(把结块的蛋白质打碎),离心(3000r/min,10min);合并上清液,于60℃水浴中吹干,残渣于4℃保存。测量时用0.5ml醋酸缓冲液溶解,然后取50μl检测,结果见表2-48-6。

取下丘脑50mg左右,置盛有2ml冷的50mMpH4.75醋酸缓冲剂试管内,匀浆,匀浆液转移至5ml试管内,匀浆器用2ml乙醇洗涤,洗液再倒入上述管中,离心(3500转/min,15min),将上清液收集在青霉素小瓶内,再用1ml75%的乙醇的洗涤试管,离心;合并上清液,60℃吹干,测量时用0.5ml醋酸缓冲液溶解,结果见表2-48-6。

表2-48-6 ZG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血浆及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P<0.05,* *P<0.01

上表显示:ZG与清开灵针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浆中cAMP含量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SF中cAMP含量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中、低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P<0.01。ZG高剂量组与清开灵针组比较,P>0.05。血浆中cAMP含量高、中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ZG高剂量组与清开灵针组比较,P>0.05。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丘脑下部cAMP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各组比较未显示出差异。

7.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清中Ca2+含量的影响

CSF及血清分别用1%的盐酸稀释10倍,以Ca2+浓度4、6、8、19、12μg/ml的溶液作标准曲线,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SF及血清中Ca2+的含量,其结果见表2-48-7。

表2-48-7 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清中Ca2+含量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P<0.05,* *P<0.01

上表显示:ZG与清开灵针在抑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同时,还能抑制CSF及血清中Ca2+含量的降低;CSF中Ca2+的含量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P<0.01;清开灵针与ZG高剂量组比较,P>0.05。血浆中Ca2+的含量高、中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

8.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退热作用的相关分析

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的退热作用及对CSF、血浆中Ca2+、cAMP含量及血浆中Na+,K+-ATP酶活性影响的相关分析,如表2-48-8。

表2-48-8 相关分析表

表2-48-8显示: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的退热作用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973;不同剂量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CSF及血浆中cAMP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分别为0.924、0.938;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CSF及血浆中Ca2+含量降低的抑制作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0.904;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血浆中Na+,K+-ATP酶活性升高的抑制作用的相关系数为0.820。

【参考文献】:

1 蔡中琴.河南中医学院.2000届研究生毕业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