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149页(9187字)

【中医理论】

大黄4两(10g),甘草1两(6g),名为“大黄甘草汤”见于《金匮》卷中。大黄,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与甘草配伍主治食已即吐者。

【化学研究】

质量控制

标准煎剂的制备(民间煎煮法):精密称取大黄14g,甘草7g,加水420ml,煮沸后,文火煮35min后,用4层纱布过滤,滤液为标准煎剂供试液备用。

中间品的制备:称取水60kg,置小型蒸汽夹层锅内,升温至80℃,加入大黄4kg,甘草2kg,升温至98℃时取煎出液250ml,作为0min煎出液,以后每20min,40min,60min各取煎出液250ml,滤过,作为各时间煎出液代试品备用,所剩煎出液经分离,残渣弃去,药液为固液分离液供试品备用。

各供试液提取物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各供试品3g,置蒸发器中,于100℃水浴锅内蒸发至干,经减压干燥60℃、4h,取出放入干燥器内,精密称定提取物重量,计算平均得率,结果见表3-3-1。

表3-3-1 各时间供试液和标准试液的提取物得率(n=3)

TLC和HPLC用供试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各供试液15g,置50ml量瓶中,加50%甲醇水溶液至刻度,混匀,离心,上清液为HPLC和TLC用供试液。

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番泻苷A10.20mg,番泻苷B11.66mg,分别置50m量瓶中,加50%甲醇水溶液定容为储备液,精密吸取上述溶液5ml,置10ml量瓶中,混匀,即番泻苷A,B混合标准溶液。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甘草酸24.9mg,置50ml量瓶中,用50%甲醇水溶液定容,临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

TLC和HPLC测定条件

鉴别:取上述各煎出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点于Kieselge 160F254的薄层板上,大黄的展开剂以醋酸乙酯-丙醇-水(4∶4∶3)上层展开,甘草的展开剂以正丁醇-醋酸-水(7∶1∶2)展开,展开距离为10cm,取出,晾干,于波长254nm紫外分析仪下观察萤光斑点。

定量:甘草酸的HPLC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54nm,色谱柱:YMC PA-03(250×4.6mm ID)流速:1ml/min,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钠(5∶3),柱温:40℃,注入量:10μl,在上述条件下可得到满意的色谱峰,保留时间(tR)为25.53min。

番泻苷A,B的测定:紫外检测波长:370nm,色谱柱:YMCPA-03(250×4.6mm ID),流动相: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2∶1),柱温:40℃,流速:1.0ml/min,注入量:10μl,在上述测定条件下可得到满意的色谱峰,各组分的分离度良好,各组分的保留时间(tR)为番泻苷A11.28min,番泻苷B 26.73min。

线性关系试验:精密称取甘草酸标准品适量,配制成每10μl分别含0.1、0.5、1.0、2.0、3.0、4.0μg的浓度,照上述色谱条件下准确进样10μl,以各浓度甘草酸标准品为X与峰高Y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5041.5X+110252,相关系数r=0.9995,结果在0.1~0.5μg之间峰高与进样浓度成正比关系。

精密称取番泻苷A,B标准品适量,配制成100ml分别含0.1、0.2、0.6、0.9、0.2μg浓度,依照上述色谱条件下准确进样10μl,以各浓度番泻苷A,B标准品为X与峰高Y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番泻苷A∶Y=9.98X+0.198,r=0.9999;番泻苷B∶Y=1.36+0.232,r=0.9999,检测范围在0.1~0.2μg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各供试品的含量测定:取不同时间煎出液,标准液和固液分离液,按上述分析条件下准确进样10μl,按下式计算甘草酸和番泻苷A,B的含量,含量(%)=(Ws·Hr·100·f)/(Wr·Hs·2),Ws和Wr,Hr和Hs分别为标准品和供试品重量比(mg)和供试品及标准品的峰高比,1/2稀释倍数,f为标准品的纯度,结果见表3-3-2。

表3-3-2 各供试液中甘草酸和番泻苷A,B的含量(%)

回收率实验:精密量取供试液15g,放置50ml量瓶中,加一定量的甘草酸和番泻苷A,B标准液,按照上述条件,作加样回收率实验(n=3),求得平均回收率分别为甘草酸=0.9960,CV=1.2%;番泻苷A=0.9860,CV=1.4%;番泻苷B0.9820,CV=1.0%。

精密度实验:取同一份样品连续测定6次,测定结果:甘草酸RSD(%)=0.3,番泻苷ARSD(%)=0.56,番泻苷BRSD(%)=0.68[1]

【药理研究】

1.对反流性胃炎的保护作用

1.1 对大胃粘膜形态的影响

将68只大鼠分为5组,其中4组大鼠禁食不禁水18h后,戊巴比妥钠(30mg/kg,ip)麻醉下开腹,暴露胃和空肠。将距幽门约2cm的前胃部和距幽门6~7cm的空肠相吻合,吻合长0.5~0.7cm。术后第5d开始给药,手术模型对照组饮自来水,余下1组为非手术对照组,同时饲养。9周后,将大鼠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开腹,分别结扎幽门、贲门和吻合口两侧肠管。15min后将胃取下,沿胃大弯剪开胃,收取胃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pH值,以糖醛法测定胃液胆酸总量。肉眼观察胃粘膜病理改变。

肉眼观察可见,手术模型对照组及给药组大鼠胃内残留物较非手术组明显增多,说明胃排空缓慢,大部分胃液呈黄绿色。胃粘膜表面有较厚的白色膜状物覆盖,多数有黄染,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碱性肠液由吻合进入胃内所造成的粘膜损伤,以吻合口周围粘膜组织为严重。手术模型对照组大鼠,胃粘膜充血或瘀血、水肿明显,水肿以吻合口周围前胃部显着,呈卵石状排列。胃体部粘膜皱襞减少,甚至消失,胃壁紧张度明显减少。三种方剂水煎液对上述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表3-3-3)。吻合口周围粘膜组织,未见溃疡发生,胃体部粘膜偶见糜烂,未作统计学处理。幽门窦部粘膜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表3-3-3 三种方剂水煎液对胃粘膜病理改变作用的肉眼观察结果

注:与手术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光镜观察可见,手术对照组大鼠吻合口周围粘膜组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炎细胞浸润多发生在粘膜固有层。部分可至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炎细胞为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白细胞。根据炎细胞的数量和浸润范围,将炎症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炎细胞主要集中在粘膜表层或虽在全层但数量较少者为轻度;炎细胞侵入粘膜上三分之二层,炎细胞数量较多者为中度;较多的炎细胞侵入粘膜全层,或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均有较多炎细胞浸润者为重度。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为主,有的掺杂有假幽门腺化生。如肠上皮化生腺体占切片腺体(包括被覆上皮)的1/3以下为轻度;肠上皮化生腺体占切片中腺体的1/3~2/3为中度;如整个腺体或几乎全部腺体被化生上皮所代替,则为重度。胃粘膜上皮增生呈乳头状增生,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非典型性增生,腺管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和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及分化的不成熟性,也相应地分为轻、中、重度三级[3]。于前胃部可见不同程度地鳞状上皮增生。有3例大鼠(手术对照组1例,香砂六君子汤组2例)胃体部粘膜出现轻度局灶性腺体萎缩。幽门窦部粘膜基本正常。3种方剂水煎液未能完全阻止上述主要病理过程的发生,但能显着减轻碱性肠液反流引起炎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香砂六君子汤还能明显抑制肠上皮化生病理过程(见表3-3-4)。

表3-3-4 三种方剂水煎液对胃粘膜病理改变作用的镜下观察结果

注:P值为手术模型对照组比较

1.2 对大鼠胃液pH值及胆酸含量的影响

手术对照组大鼠,胃内pH值升高,胆酸含量增加,与非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别,香砂六君子汤组、小柴胡汤组大鼠胃内pH值降低,但三种复方水煎液均与未能降低胃内胆酸含量如表3-3-5[4]

表3-3-5 三种方剂水煎液对胃内pH值及胆酸总量的影响()

注:与非手术对照组比:*P<0.05,* *P<0.01;与手术模型相比:△P<0.05,△△P<0.01

2.对豚鼠离体平滑肌的影响

健康豚鼠,体重为250~400g。大黄水煎液;甘草水煎液;大黄甘草汤(2∶1)水煎液;大黄甘草汤(4∶1)水煎液。制备方法为:称取适量药物,水煎2遍,每次15min,过滤去渣,浓缩成毫升含生药0.5g的药液,放冰箱备用。

取禁食24h豚鼠击头致死,迅速取距间盲部2~3cm的回肠2~3cm,放入台氏营养液中通氧,纵行剖开,Z形剪成长1.5cm,宽1.5mm左右肌条,挂在注有10ml营养液的恒温浴槽中,经拉力传感器,用LMS-2B型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豚鼠回肠平滑肌条的运动状态。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将标本依法制备,加2g负荷平衡1h,观察正常蠕动20min后,每间隔7min依次加入受试药物0.01ml、0.02ml、0.07ml、0.2ml、0.2ml,观察药物对豚鼠回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对毛果芸香碱兴奋肠平滑肌作用的影响。将标本依法制备,加2g负荷平衡1h后,观察正常蠕动20min。每间隔7min依次加入毛果芸香碱(0.2mg/ml)0.01ml、0.02ml、0.07ml、0.2ml,记录毛果芸香碱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作用后,用营养液冲选3遍,恢复30min。分别加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4∶1)0.3ml,10min依次加毛果芸香碱0.01ml、0.02ml、0.07ml、0.2ml,观察加受试药物后毛果芸香碱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兴奋作用的变化。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对豚鼠离体回肠蠕动的影响见表3-3-6,表3-3-7,表3-3-8。

表3-3-6 用药后变化(n=6)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用药前比较* *P<0.01

表3-3-7 用药后幅度变化(n=6)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用药前比较* *P<0.01

表3-3-8 用药后频率变化(n=6)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用药前比较:* *P<0.01,本表数值5min回肠收缩频率均值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4∶1)对毛果芸香碱兴奋回肠平滑肌作用的影响见表3-3-8。

从表3-3-6可见,各组用药后,基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受试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各试药均有降低回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组间比较,用量0.03ml时,大黄优于大黄甘草汤(4∶1),(P<0.05),其他组间无明差异(P>0.05)。

从表3-3-7可见,4种受试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回肠平滑肌收缩幅度的作用,并随用量的增加而幅度逐渐降低。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4种受试制剂均有抑制回肠平滑肌收缩幅度的作用。

从表3-3-8可见,各组用药后,回肠平滑肌收缩率均显着减少,随药物用量增加而减少明显。组间比较,用药0.1ml时大黄、大黄甘草汤(2∶1)、大黄甘草汤(4∶1)均较甘草汤明显(P<0.01),其他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从表3-3-9可见,大黄、大黄甘草汤均能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回肠平滑肌的作用。甘草虽也能抑制毛果芸香碱兴奋回肠平滑肌的作用,但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用药0.03ml时,大黄较甘草抑制毛果芸香碱兴奋回肠平滑肌的作用明显(P<0.05)。用药0.03~0.3ml时,大黄甘草汤较甘草抑制毛果芸香碱兴奋回肠平滑的作用明显(P<0.05)。其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

表3-3-9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4∶1)对毛果芸香碱兴奋肠平滑肌张力作用的影响

注:用受试药前后比较:*P<0.05,用受试药前后比较:* *P<0.01,用毛果芸香碱n=18,用各受试药物n=6

【临床应用】

1.治疗急重呕吐

本组86例中,门诊58例,住院2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8岁,6~14岁5例,15~20岁9例,21~30岁16例,31~40岁18例,41~50岁26例,51岁以上12例。呕吐时间:1d内16例,2~3d34例,4~5d15例,6~7d11例,8~9d6例,10d以上4例;其中反射性呕吐49例(急性胃炎10例,急性胆囊炎8例,胆蛔症4例,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阑尾炎4例,肠梗阻8例,急性肝炎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腹部手术后呕吐4例)。中枢性呕吐31例(脑中风5例,病脑3例,流行性出血热8例,糖尿病2例,农药中毒11例,眩晕2例);原因不明6例,进食情况:1d内未进17例,3d内未进23例,5d内8例,7d内5例,9d内3例,10d以上3例;辨证分型:邪犯胃脘9例,食浊停积14例,痰饮内阻7例,肝胃不和12例,脾胃虚弱16例,阴津亏虚20例,未辨型8例。用大黄6~30g,甘草6~20g,佩兰6~15g。冷水泡三味药10~20min,上火煮沸5~10min,滤汁备用。

治疗结果为显效:服药后24h内呕吐止,能进少量饮食,计56例;有效:18h内呕吐缓解或基本停止,能进少量饮食,病情稳定好转,计23例;无效:2日后呕吐仍不能控制,改用其他法治疗计17例。其中1剂止吐36例,2剂止吐24例,3剂止吐15例,4剂止吐4例。

以实邪内陷,胃气上逆采取本法疗效较好。肝胃不和、中气虚弱、阴津亏损效果相对较差。并观察60例止吐4日后低钾、低钠情况已见好转,见表3-3-10[4]

表3-3-10 血钾钠纠正结果

2.治疗腹部手术后呃逆

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69岁。农民11例,工人7例,干部3例。病程最长者10d,最短者3d。胆石症术后16例,胃癌术后2例,直肠癌术后和门静脉高压术后各1例。结果治愈20例(95.2%),另1例门静脉高压术后呃逆6d,用本方1剂呃止,于10d后因病情恶化,呃逆复发为无效,治愈病例中服1剂呃止者19例,服2剂呃止者1例,为巩固疗效,多数病例服药2剂[5]

3.治疗传染性脓疱疮

本组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大黄甘草汤组(治疗组)和青霉素组(对照组)。治疗组:共116例,其中男82例,女34例,年龄最小者1岁零6个月,最大者10岁;病程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1周。对照组:共117例,其中男79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岁零8个月,最大者11岁;病程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1周。两组治疗结果见表3-3-11。

表3-3-1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复发率比较见表3-3-12。

表3-3-1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注:两组比较:X2=5.792,P<0.05,两组有显着性差异

4.治疗高脂血症

用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共45例。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88年《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调整血脂药物研究标准,即血清总胆固醇(TC)≥≥6.5mmol/L);或三酰甘油≥1.65mmol/L;临床表现有神疲乏、头晕头痛、胸闷、腹胀、心悸等症状为观察对象;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列入;排除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45例均为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36例,女9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3~15年,平均10年;单纯TC升高5例,单纯TG升高13例,TC、TG均升高27例。

治疗方法:加味大黄甘草汤药物组成:大黄10g,甘草6g,泽泻3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服2次。服药期间停服其他降脂药物,饮食生活不变,连续服药4周为1疗程。

观察方法:治疗前后,患者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化验TC和TG、血糖等,疗程结束后复查。每周记录1次症状及体重、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观察该药的毒副反应。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1988年《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调整血脂药物研究标准判定。显效:TC下降≥20%或TG下降≥40%,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TC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自觉症状改善;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自觉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显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见表3-13-13,用药后血脂变化见表3-13-14。

表3-13-13 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表3-13-14 用药前后TC、TG的变化()

从表3-13-13可看出,加味大黄甘草汤对主要伴随症状有明显疗效,尤其对神疲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等症状作用更明显,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后作血、尿常规、肝功检查均无异常。同时还作了体重和腹围测定,发现该方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最明显者体重可减轻3.4kg,腹围减少10cm,这表明本方具有降低患者体重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 朱萱萱,孟蒙,奥山武土.不同煎煮时间及方法对大黄甘草汤质量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6):28

2 侯家玉,赵风志,洪缨.三种方剂水煎液对大鼠实验性反流性胃炎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1):682

3 刘孟安,袭柱婷,李治淮.大黄甘草汤参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影响.滨州医学院学报,1991;14(4):19

4 王.大黄甘汤治疗急重呕吐8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18(5):28

5 刘孟安,闵凡锦,杨际标.大黄甘草汤治疗腹部手术后呃逆21例疗效观察,1994;17(4):12

6 张华,朱菊芬.大黄甘草汤治疗接触性脓疱疮116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94;10(4):36

7 薄立宏,张勇,李源.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6):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