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川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1000页(2151字)

【中医理论】

天麻甘平,专入肝经,为息风之要药,甘以缓肝之急,故善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头晕。川芎辛温走窜,走而不守,虽入血分,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息。二者合用,天麻长于缓肝息风治晕,川芎偏于行血祛风止痛,相辅相助,具有良好的平息内风,治晕止痛之功。一般天麻用10g,川芎6~10g。

【临床应用】

1.治疗血管性头痛

沈氏[1]等报道治疗7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本组共70例,其中住院病人34例,门诊病人36例;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在0.5~2年24例,2~5年22例,5~10年14例,10年以上10例,病情属中度头痛38例,占54.3%,重度头痛32例,占45.7%。将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发作性头痛,病程半年以上,近2月内头痛发作3次以上者;头痛呈搏动性,或痛处固定,每次头痛发作症状相似;头痛发作有间歇期;或伴视觉先兆,或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排除癫痫、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紧张性头痛、头面部神经痛及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全身中毒代谢疾病引起的头痛;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70例患者均具备主症及二项以上的次症。有相应的实验检查指标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

中医分型包括肝阳头痛和瘀血头痛:主症为发作性头痛,次症为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胸闷、烦躁、胁痛、乏力、口苦、视幻觉、苔薄腻或黄,舌红或紫暗、脉弦滑或细涩。治疗方法:治疗组服天麻川芎胶囊,对照组通络止痛片,均每日3次,每次4片,2个月为1疗程。疗效标准:显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改善达2级、持续时间缩短,次症改善二项或二项以上,实验室指标转为正常);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改善达1级、持续时间缩短,实验指标好转);无效: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6%;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54%。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主症疗效:治疗组头痛次数显效1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9%;头痛程度显效13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89%。对照组头痛次数显效2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49%;头痛程度显效4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54%。次症疗效:临床次症的治疗效果,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对脑TCD的影响:治疗组TCD转阴7例,好转9例,无变化19例;对照组脑TCD转阴1例,好转4例,无变化30例。

对TXB2和PGF12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TXB2和PGF12的P值均小于0.001,对照组均大于0.05。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血液流变学主要观察IR(红细胞变形指数)、M1和M5(血小板聚集率)。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

刘氏[2]等用天麻川芎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6例,其中服3剂痊愈者13例,6剂痊愈者22例,9~12剂痊愈者14例,15剂以上痊愈6例。屈氏[3]自拟天麻川芎汤对84例偏头痛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2.治疗眩晕症

徐氏[4]等报道用天麻、川芎、防风、泽泻等组成天麻川芎汤治疗眩晕症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17~72岁,平均42.8岁,病史1周至2月以上。经过治疗,显效52例,有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9%。有效病例平均眼震消失天数为6.1±3.12d,眩晕消失天数为7.9±2.40d。

二者常伍用于虚风上扰之眼黑头晕,偏正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不仁。

【参考文献】:

1 沈柱,杨永华,郑岚,等.天麻川芎胶囊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9):19

2 刘廷智.天麻川芎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6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1997;19(5):10

3 屈振廷.自拟川芎天麻汤治疗偏头痛84例疗效观察.河南中医,1990;(3):21

4 徐宝圻,沈朝霞,姚家安.天麻川芎汤治疗眩晕症68例疗效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