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与临床用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新编麻醉药物实用手册》第24页(2073字)
一、小儿用药的特殊性
(一)小儿药代动力学的生理特点
小儿的体格和器官功能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时期,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有以下方面。
1.吸收 小儿药物的吸收较成人快,婴幼儿胃肠道pH值较成人高,在酸性条件下易吸收的药物,在小儿吸收较慢。因小儿的单位体重功能残气量较小,在正常肺泡通气下,肺泡内麻醉药浓度升高快,诱导快(吸收分布快)。
2.分布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而脂肪则较少,水盐转换率较快,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成人大,而浓度较低,肠溶性药物则体内浓度较高。因对水及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较差,也就对影响水盐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较成人易于中毒。
3.代谢 新生儿体内某些代谢途径有待发育成熟,氧化、还原过程缓慢,代谢能力低,肝脏内药酶系统发育未完善,许多肝内代谢的药物降解较成人慢,致使药理作用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在应用利尿药后,易引起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
4.排泄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一般药物体内循环及排泄较成人快。但由于肾功能发育不全,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氨苄西林、洋地黄等排泄缓慢,血浆半衰期较成人长,用药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应适当减量或延长用药间隔。
5.内环境 小儿细胞间液含量变化颇大,血浆氯含量偏高,而碳酸氢盐含量偏低,易致酸中毒,水杨酸类多可引起酸血症。
6.其他 婴儿血脑屏障发育未尽完善,对吗啡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小儿表皮较薄,局部给药吸收较快,外用药可引起中毒。
(二)小儿临床用药特点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临床用药也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而是在很多方面有其特殊性。
1.小儿用药剂量 决定小儿用药剂量应考虑小儿药代动力学的生理特点,按个体情况、药品特性、给药途径等予以增减。
2.个体反应 小儿个体反应差异大。不同年龄组织器官发育分化程度不同,个体生化反应各异,如小儿对催眠药、镇静药、磺胺药,抗胆碱药和解痉药等耐受性较大,对吗啡、哌替啶很敏感,对肝内生物转化的药物特别敏感,必须慎用。
3.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要灵活。口服给药要用各种方法争取其合作,不能或不愿意合作时采用注射给药。<3岁小儿尚无主诉能力,用药要十分慎重,用药后注意观察预防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或毒性作用。
二、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
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方法有多种,按体重计算是最简便而常用的方法之一。
1.未测体重者 没测体重的病儿按下列公式计算。
<6月龄体重=月龄×0.6+3(kg);6-12月龄体重=月龄×0.5+3(kg);>1岁体重=年龄×2+8(或7kg)。
2.已测体重量:小儿剂量(每日或每次)=体重×药量·kg-1。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
按体表面积计算是一种新方法。m2为体表面积单位。
1.按体重推算 <30kg时,m2=0.035×体重+0.1。>30kg时,以30kg体表面积为基数,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2.按年龄(周岁)推算 >1岁时,m2=年龄×0.07+0.35或m2=(年龄+5)×0.07。
3.按身高(cm)和体重(kg) m2=0.0061×身高+0.0128×体重-0.1529。
(三)按成人剂量与其体表面积(m2)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m2/成人m2(按1.8计算)。
(四)综合考虑
小儿用药剂量还应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