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与临床用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新编麻醉药物实用手册》第28页(4323字)

一、抗肿瘤药分类

(一)按药理学机理分类

常用抗肿瘤药分为:

1.烷化剂 直接作用于DNA。

2.抗代谢药 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3.抗癌抗生素 作用于DNA双螺旋和干扰模板功能。

4.植物药 抑制细胞分裂期活力。

5.激素类

6.其他类

(二)按细胞增殖动力学分类

根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增殖周期与各个时期的不同作用,将抗肿瘤药分为:

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选择性杀伤某一周期增殖细胞,如巯嘌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5-Fu)等,作用于DNA合成期的S期,长春新碱(VCR)等作用于M期。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对细胞增殖各期及任何一环都有杀伤和破坏作用,如丝裂霉素(自力霉素)及氮芥类等药物。

(三)按作用原理分类

按药物作用原理将抗肿瘤药分为:

1.作用于肿瘤细胞药物 特别是作用于正处于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如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植物药和某些杂类药等。

2.促进癌细胞分化的药物 一是指性激素,如雌激素或雄激素治疗乳癌,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其作用并不是杀伤癌细胞,而是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凋亡。二是维生素A类有促使细胞分化的作用。如维A酸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使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得到缓解。三是干扰素也有促进细胞分化,调动机体内因作用。如干扰素诱导剂和从酵母、菌类、地衣类及从某些中药中提取的多糖。四是防止转移作用,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

二、抗肿瘤药物的用药原则

(一)早期用药

指某些全身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药物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在确诊后应尽早开始应用。

(二)联合用药

指同时序贯应用几种不同类型、毒性不相重复和互不交叉耐药的抗肿瘤药,以提高其疗效,减少毒性。

(三)新辅助化疗

指实体瘤手术切除前化疗,以缩小瘤体和预防扩散。

(四)综合治疗

指术后巩固治疗和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

(五)姑息治疗

指晚期肿瘤病人,以减轻痛苦和延长寿命。

(六)给药途径及使用方法

给药途径及使用方法要注意以下方面。

1.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 目前常用的有口服、肌注、腔内给药、动脉注射、静脉输注、腹主动脉阻断给药或分离灌注及局部用药等。

2.使用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重视肿瘤细胞数量、序贯、交替两组以上互不交叉耐药的化疗方案。另外,非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快,能迅速杀死癌细胞。特异性药物作用较弱而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发挥其杀伤作用。非特异性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其杀伤能力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增加一倍,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可增加数倍至数十倍,在浓度(C)和时限(T)的关系中,C是主要因素。特异性药物剂量反应曲线是一条渐近线,在小剂量时类似于直线,达到一定剂量后不再上升,出现平波,在C与T的关系中,T是主要因素。因此,为使化疗药物能发挥最大作用,非特异性药物宜静注,而特异性药物则以缓慢静注或肌注为宜。

三、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比较多,用药时均应特别注意,其毒副反应主要有以下11方面。

(一)骨髓抑制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或全血细胞减少。

(二)消化道反应

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三)口腔粘膜反应

如口炎、咽炎、口腔粘膜干燥、疼痛、糜烂、溃疡等。

(四)皮肤反应

如脱发等。

(五)肝脏损害

如肝脏中毒性肝炎、肝胆汁淤积,肝纤维化。

(六)肾和尿路系统损害

肾功能衰竭、出血性膀胱炎、尿道炎。

(七)肺损害

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八)心肌损害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九)神经系统损害

外周神经炎、脑膜脑炎、脑水肿、截瘫、神经错乱。

(十)局部反应

栓塞性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

(十一)全身反应

乏力、全身不适、失眠、变态反应、免疫功能低下等。

四、抗肿瘤药用药注意事项

(一)制定科学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包括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

(二)密切观察毒副反应

详见本章“三、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一节所述。

(三)定期检查血像

每周检查1-2次白细胞、血小板及全血细胞血像为宜,避免因骨髓抑制而导致的感染、出血等。

(四)联合用药

选择二组以上互不交叉耐药的化疗方案。

(五)给药途径

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给药途径。

(六)个体差异

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七)使用新药

使用新药时需慎重。

五、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的临床应用

采用以下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肿瘤病人进行辅助治疗。

(一)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增强、调节和恢复机体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成分,如灭活病毒或细菌,细菌脂多糖等。

(二)免疫增强剂

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

(三)新型免疫调节剂

胸腺激素、胸腺因子。

(四)生物反应修饰剂

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

(五)抗体

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

(六)免疫细胞

重新被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

(七)疫苗

肿瘤抗原及其疫苗。

六、抗肿瘤药物的选择与疗效

抗肿瘤药物的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详见表11-1,以供应用时参考。

表11一1 常见恶性肿瘤的药物选择及疗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