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杧果小齿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85页(1063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4毫米,翅展22-28毫米。复眼突起黑色。头下部至腹面为灰白色,有光泽。触角线状,头部褐色。头部至胸部和翅基部共有7个白色小斑点,其中头部一个,胸部两侧各一个,两侧翅基部各两个,形成一个似“八”字形。腹背板第三节和第四节交接处有一个小白点。腹末端为灰黑色,翅为灰色,翅上有6个小黑点,翅外缘、翅顶角和缘纤毛为灰黑色。中后足具有距,在前足上有灰黑色绒毛,在中足上具有黑色绒毛,腹部与翅齐平或略长于翅。卵淡黄色,扁圆形。幼虫末龄体长18.5-20毫米。初龄体色为淡黄色,分节不明显,以后渐为淡红色或鲜红色,末龄幼虫为红褐色或紫褐色。幼虫体节11节,其中腹部8节,体节分节明显。头部褐色,前胸背板黑色,同时在黑色斑以中纵线分裂为两块,腹足趾钩为单行长短相间。蛹体长11-15毫米,初期体色为淡褐色,近羽化时深褐色,触角与翅齐平。

【发生规律】:

杧果小齿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杧果果实。从幼果期(似花生粒大小)到采收前都受到该虫的危害。雌虫产卵于果实表面。幼虫孵化以后就开始咬食果实表皮而后渐向内蛀食,刚孵化的幼虫因虫龄小危害慢,2、3龄以后因食量增大,所以向内蛀食加快,危害也比较严重。向内蛀食时,蛀口有受害的果屑和一些虫粪,并流出果汁,以后这些果汁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有粘性,最后腐烂落果。一般受害果实有虫1-2头,多的达10头。幼果期有转果危害的习性。据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调查,初步发现该虫目前仅为害杧果。是否还有其它寄主以及害虫的发生代数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果园清洁。及时检拾落地果,并将其集中处理,如挖坑深埋,或倒入粪池浸泡,不得随地堆放或乱丢。

(2)在幼果阶段,掌握初孵幼虫期喷药,可用40%乐果乳油和90%敌百虫结晶混合液,按1∶1∶1500倍液喷洒,或喷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4000倍液。

杧果小齿螟(Pseudonoorda minormunroe)属鳞翅目螟蛾科。1981年在广西百色地区水土保持站的杧果首次发生为害,1986年在南宁广西热作所杧果园有少量发生为害,以后逐渐为害严重。1988-1990年调查为害率为10%-30%,最高达50%,是目前广西杧果生产上的一种新害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