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奇名山——岳麓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湖南行》第19页(2454字)

“岳麓意为南岳衡山之足。位于湘江西岸。古人赞誉它为“碧嶂屏开,秀如啄玉”。面积约8平方公里,海拔295.4米。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闻名。

沿着游山公路走进一个山坳,这便是清风峡,名闻天下的爱晚亭就在这里。爱晚亭四周都是枫树,春时青翠欲滴,秋来红艳醉人,是游宴的好去处。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修建的。罗典是清代有名经学家,在岳麓书院执教27年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栽花调鹤之余,他在自己常游赏的清风峡中修建了这座秀美的亭子,并撰联曰:

山径晚红舒,五百天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后来清代名人袁枚于深秋时节来游岳麓,游红叶亭,见漫山红枫,因想起唐代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以为此亭最好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因此名声倍增。爱晚亭之名又有人认为是湖广总督华沅所改。爱晚亭多次被毁现见到的是1952年重建,匾额为毛泽东题写。

从爱晚亭拾级而上,有隋文帝时所立之舍利塔。沿石阶上攀,便是麓山寺。麓山寺,座落在岳麓山腰,背靠青峰,下临深壑,四周古树环绕,为佛教传入湖南最早的寺院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古称古鹿苑,初名慧光明寺。明万历年间,易名万寿禅林,清康熙时重修,称万寿寺。1911年改称麓山寺。大雄宝殿是寺中主殿,1944年毁于兵燹,现仅存观音阁,又称藏经殿,寺阁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新塑全身。阁前一左一右有两株罗汉松,左为六朝遗迹,树龄1700年以上,为岳麓树木之元老,右边为清朝补植,蓊郁葱浓。两松姿态雄健,游人如过隘口,故又有“松关”之称。《麓山寺碑》立于岳麓书院左侧,是唐李邕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撰文书写的。碑高4米,宽1.35米,刻有1400多字,记述了唐以前麓山寺的兴废和禅师讲法的情况。其文,书和镌刻皆为上乘之品,世称“三绝碑”。宋着名书画家米芾曾专来临摹,并题刻于上。《麓山寺碑》为我国唐朝着名碑刻之一。

麓山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地下汩汩流出,冬夏不涸。这就是着名的白鹤泉。相传曾有一双仙鹤,飞来止息于泉水之上,从此泉水就变得清洌甘甜。而且清甜的泉水中还一直留存着双鹤的倩影。更为奇特的是任你舀取一碗泉水,碗中也有鹤影,竟如孙悟空的分身法一般,用此水沏茶,热气盘绕杯上,宛如有对白鹤翩翩起舞。故名之白鹤泉。(宋)张栻题有《酌白鹤泉》诗:

谈天终日口澜翻,来乞清泉醒舌根。

满座松声问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

淡中知味谁三咽,妙处相期岂一樽。

有本自应来不竭,滥觞端可验门。

白鹤泉南侧悬崖有一笑啼岩,这里印证着青年猎人与花仙相爱的真情,笑啼岩处于两峰夹峙形成的瓶颈位置,每被山风吹拂,就会发出似啼似笑的声音,这神奇的天籁和美丽的传说总会让立于岩下者生发无尽的联想。

登上岳麓顶,便是明藩王吉简于1477年倡建的云麓宫。宫因山得名,道家称为“二十洞真虚福地”。清乾隆年间重新构筑堂殿五间,冶铁为瓦,凿石为柱。咸丰初年再次被毁,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再度修复。现旧宫门被改建成重檐阁楼式建筑。由山门、关帝殿、吕祖殿、三清宝殿等组成。入山门第一进殿即是关帝殿,位于望江楼的一楼,殿门悬“云麓道宫”四字匾,殿门两边对联曰“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关帝殿中供奉关圣帝君像。关帝殿之上为吕祖殿,设在望江楼的二楼,殿内奉吕洞宾吕祖神像殿顶绘有太极图及象数图。三清宝殿位于关帝殿之后,殿中奉三清尊神像,居中者是元始天尊,居左者是灵宝天尊,居右者是道德天尊。殿之右设道教四大天师像。宫右有望湘亭,居高凭槛,可俯瞰北去的湘江和繁华的古城。亭中还悬有很多名人联匾。亭前古银杏枝桠中置有一口造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铁铸钟,因钟声听来象“归来”的呼唤,人们俗称“归来”钟。树下方有一7米见方的巨石,呈飞岩之状,人称“飞来石”。此石南指,可望衡山而拜,故又名“拜岳石”。

在岳麓山巅禹碑峰,有一间用岩石垒砌的石室名叫禹王洞。室内石壁上镌刻着77个蝌蚪篆文,字体离奇,石高1.7米,宽1.4米,人称“禹王碑”。在碑的空白处,有南宋向致所刻的“右帝禹刻”4字。禹王碑的文字记述,最早见于中唐的韩愈刘禹锡的诗文中,但至今此碑仍真伪不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太守张西铭建护碑亭,长沙兵道石维岳又覆以石室。后来倾圯。现在的石室是1935年重建的。

禹碑之北有蟒洞,洞之壁有苞筤谷,都因神奇的传说而充满神秘色彩。

岳麓山还是一个极有人文底蕴的地方,刘道一、蒋翊武、黄兴、蔡锷等人的墓地,不仅与岳麓山的幽静相映成趣,而且还能唤醒人们对近代中国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在缅怀这些先烈的同时,切身感受民主革命的艰辛和惨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