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云南行》第109页(1949字)

中甸(中心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约700公里,为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中甸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宋为吐蕃边官割据,名旦当,为藏语“建塘”的音译转写,意为胜利坝或王子之地,相传建塘与四川的巴塘、理塘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明称忠甸,纳西语意为酋长居住的地方,或饲养牦的地方。清代称中甸。县境面积11613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东、西、南三面为金沙江谷地环绕。山间多高山湖泊,较大的有纳帕海、碧塔海和属都岗湖等。以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54℃,1月平均温度零下3.7℃,7月平均温度13.2℃。极端最低气温为-27.4℃,是云南省极端气温最低的地方。年降水量6176毫米。

城区位于大中甸坝子中央,五凤山北麓,海拔3300米。原名宗洛丹嘎波,藏语意为最坚固的寨堡,元称朵克宗,意为石丘上的寨堡。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因防匪患,修筑土城,称本寨。1957年置镇,因位置居中,又是中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名中心镇。中甸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引康藏草原,南控冲江河谷,自古就是由滇入藏的要冲之地,着名的茶古道从这里经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中甸成川、藏、滇、青、甘等省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点,居民除了藏族外,还有汉、纳西、白、回等族。滇藏公路和中(甸)乡(城)公路在此呈丫形分布,南可至大理(路程315公里),东北经乡城、理塘到康定(路程718公里),西北经德钦、芒康而抵达西藏东部重镇昌都(路程832公里),与康定、昌都构成了康藏地区的经济大三角。特产松茸菌、虫草、贝母、木碗、藏刀以及各种银饰品等。藏经堂,位于城内龟山东麓。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整体建筑为汉藏合壁,门两侧墙壁上绘有藏传佛教大金刚,室内墙壁上也画有精美的壁画。过去是镇内藏族居民议事、集会和举办各种藏传佛教活动的场所。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中甸,贺、肖克将司令部设在此。对面是龟山公园,山下的两眼井曾是全镇人的饮用水源。山顶有朝阳楼,楼高三层,为汉式建筑。登楼纵揽,全城景色历历在目。

小城边上就是草原,奶子河静静地从中流过,它源于深远处的卡拉雪山,民间流传着关于它的美丽传说,有人说那流水是一位神秘老人从民间收来的奶子,也有人说那是七世达赖喇嘛所为,相传他幼年时曾随母亲到此地朝佛,当地牧人给他一碗牛奶喝,他不小心洒在地上,竟变成了一条奶子河……

中甸县是云南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中甸藏族自称“博”,多居住在中心镇、大中甸、小中甸和尼西等地。男子一般多穿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衬衣,外套为用毛呢、氆氇、绸缎等制作的“楚巴”(藏袍),配有银刀、护身符和钱包等饰物,头戴毡帽,脚着皮靴。大、小中甸坝子的妇子身着长袖女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五色花边,状若彩虹。裤子用黑蓝布料制成,腰系白色、蓝色围腰,佩戴的饰品有玛瑙、珊瑚、玉石、项链和银制耳坠等,非常炫眼华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甸藏族的传统节日赛马会,这也是中甸高原一年中最热闹最欢乐的节日。这天,中甸城万人空巷,人们相约来到城东南的五凤山(海拔3696米)下,在杜鹃花丛中搭起帐篷,备好丰盛的野餐,度过愉快的3天节日。赛马会上的选手来自全县各个村寨,比赛项目除了有1000米、20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常规马速赛以外,还有精彩绝伦的马上拾银元赛、马上拾哈达赛等,这不仅是运动员勇敢和力量的表达,更是他们表现自己娴熟的马技和机智灵敏的大好时机。选手们在急驰如闪电的马背上,用左脚勾住马蹬,身体倒悬,从马的右侧斜倾,伸直双手,舒臂如猿,准确地从地上拾起银元或哈达等物品,动作惊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现在有许多女骑手也参加了比赛,使赛马会更加丰富多彩。赛马结束后,身着艳装的人们跳起锅庄、热巴和弦子,载歌载舞,纵情欢乐。近年来赛马会也成为当地的商品交易会,各地的商贾小贩纷纷云集于此,销售各种土特产品,更增添了赛马会的热闹气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