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漫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安徽行》第148页(6788字)

离开太平索道下站,行车约半小时就到了黄山区。黄山区旧称太平县,境内有太平湖、黄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裔公墓、樵山神仙洞等景区。

由黄山区到太平湖仅20公里行程,一路上缘溪而行,山苍水绿,绿荫如盖,古木参天,修篁遍野,尽头便是太平湖。

太平湖周围青山起伏,湖岸曲折多变。最宽处达5.85公里,烟波浩渺,渔帆点点;窄处仅百米,峡谷幽深,清流湍急。湖中10多个小岛,高低不等,错落有致,时隐时现,宛若一朵朵睡莲,盛开在碧水绿波之中,主要景点有“十八岛”、“桂林山水”、“三峡风光,以及共幸、龙门梅家、茶儿垅等处。目前形成了乌石、共幸、平龙山、黄金岛、三门五个景区,各各景色奇绝,气象万千。

太平湖下游,三门景区东岸的樵山荷花坊有素享盛名的樵山神仙洞。主洞全长3000米,曲径通幽,雾气飘忽,如临仙境,故名神仙洞。洞口峭壁危立,青藤倒挂。洞内有钟乳石悬挂洞顶,状若铜钟,击之有声,回音洪亮。洞内南北走向,南为上洞,乳石密布,形态各异,有蟠桃园、老君殿、聚仙厅、南天门、万寿山、金山、瑶池、天苑等景观。左侧地下河,顺岩口直泻,悬垂成瀑布,注于深潭。天旱少雨时,可顺壁而下,进入下洞。洞内高达几十米的石笋如林。右侧又有一洞,形如新月,又称“洞中洞”。神仙洞与黄山、太平湖相连,构成山、水、洞俱全的游览区。

太平湖上有一座亚洲最大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游客可跨桥出太平湖,过桥头店达青阳境内。九华山就横卧于青阳县西南。游客车行至青阳五溪后便开始登山,五溪离九华街仅13公里。

地藏菩萨道场与金乔觉

九华山与佛教结缘在晋代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怀道曾到此传道。但真正着称于后世则源自唐代开元中,新罗国(今朝鲜)王室贵族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称地藏菩萨转世,居于东崖峰岩洞内,过着清苦的禅修生活,时称洞僧。当地人士诸葛节等发现金乔觉闭目静坐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有白土少米烹而食之,深为感动,于是捐钱买下檀姓人家的地基,为他建寺。此讯哄动附近百姓伐木取石,在群寺上首和尚胜瑜等也拜金乔觉为师,并替他化缘,同建寺宇。建中二年(781),郡守张岩仰慕金乔觉德高望重,进一步修缮、装饰庙宇,并表奏朝廷,为新寺赐匾“化城寺”。

据说他的两个舅父上九华山劝他回去,却被他的苦行所感动,反留下来老死九华,后人修了二圣殿来纪念他们。金乔觉学识渊博,懂得汉文,擅长吟。《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被后世尊称为“佛诗”。他苦行笃修,发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为佛。“唐贞元十年(794)圆寂。据《安徽通志》记载:金乔觉居九华山75年,死后3年遗体仍然绵软颜貌如生,憾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僧众认为是菩萨显示,且见其貌似佛经中所说地藏菩萨。又因他出身王子,故称为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神光岭立三级小浮图供奉即闻名世界的肉身塔,并配以殿宇,称为月身(古代月宇与肉字通义)殿,以资祀奉。李白是金乔觉莫逆之交,当金乔觉圆寂后,李白为其作诗怀念:“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在民间,人们把金乔觉去世的日子看作是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磐日,认为是地藏王的生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除主寺化城寺外,从晚唐至五代,又陆续建起无相寺、圆寂寺、九子寺、广胜寺、崇寿寺、福海寺和尤安寺等大批寺庙。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建寺300多座,僧尼5000多人。

五溪桥是九华山的北大门。由五溪桥经二圣殿过永丰桥到碧桃崖,有着名的碧桃瀑布,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从碧桃崖东行,经枕月峰到翠盖峰下,有一泉三潭,相传为舒姑化鲤之外,故称“舒姑泉”,实为一条瀑布,两块凸出的巨岩使瀑布分为三级,瀑布不断地冲击谷底,形成了三个晶莹碧透的深潭,这就是地质学上所称的“壶穴”,自上而下分别称为上雪潭、下雪潭和璎珞潭。

半山腰的定心石旁,巍然屹立着一座依山而建的高大寺庙——甘露寺。

由此可至祗园寺,以此为起点步游九华山,当步步生莲花,渐渐入佳境。

祗园寺位于化城寺东面的东崖西麓,是全山惟一的宫殿式庙宇,有前殿、中殿和后殿三进,前殿轴线与中后殿轴线成45度交角,呈不对称的平面布局。始建于明,称“祗树庵”,亦名“祗园”。嘉庆年间,隆山禅师任主持,香火日盛,遂为丛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受戒僧众八百多人,称“五百罗汉期”。所谓前、中、后三殿即弥勒殿、韦陀殿、大雄宝殿等。寺门有对联:“祗树荣光盈宇宙,园林春色满乾坤”,颇有人间情味,世俗化色彩甚浓。

化城寺是九华山开山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名系出自《法华经》中释迦点石化城的故事。唐至德初(756),士民购地建寺,请金地藏入居。建中初(780),池州刺张岩奏请寺额,名曰“化城”。金地藏示寂后,辟为地藏道场。经历代修造,现庙宇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前后四进。依山修建,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连东崖,西接神光岭,四面环绕如城,气势巍峨,绿树葱茏。寺前有一泓半圆莲花池,名月牙池,传说是金乔觉的放生池。寺门高悬“化城寺”匾额。门楣、斗拱和梁柱上的木刻精美,特别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珠,为木刻中的精品。此外尚有竹根雕狮子、铜蟹、玉如意、银塔、玛瑙佛珠项链等古物。有一条镂花岩石质地的金龙,作于明万历年间,刀法明快,造型精美。经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击时能发出8种悦耳的音响,是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法器。寺后有建于明代的藏经楼,珍藏并展出文物1800余件,其中有明万历帝圣旨、御赐《藏经》、贝叶经、《华严血经》、九龙方印等珍贵文物,现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所在地。

化城寺对面为旃檀林禅寺内设佛教接待社,专门负责朝山香客住宿和素斋。袈裟肉、佛珠、清蒸香菇、油焖竹笋等,风味独特,为九华山着名斋菜。

东岩寺在化城寺以东,相距1500左右,分为山上与山下两所寺院。东岩上院毁于1933年的一场火灾,现存下岩寺为五层建筑,内部雕刻华丽,附近有晏坐岩、地藏洞、清代钟楼、天池、龙女泉、闵公墓、太白书堂遗址等名胜古迹,以及王阳明手书“云深处”石刻。

东岩晏坐是九华山十大风景之一。东有天柱、五老诸峰,奇峭挺拔:南有古仙、芙蓉诸胜,历历在目;南面天台、十王两峰,高插云表:北面长江如带,滔滔东去。如花似锦的龙溪,自南向北,迂回于峭壁之间,据传王阳明自贬寓居九华山,见东岩巨石嵯峨,常登绝巅,终日晏坐,目观山色,耳听泉流,并写下《岩头闲坐漫成》一诗:“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峰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砂。痴儿公事真难了,风信吾生自有涯。”

从东岩寺向东北方向望,有一巨石盘踞岩顶,镌有“云舫”两个大字,系王阳明手迹,石上有一钟一亭,亭为六角形两层楼阁,高3丈内悬铜铸巨钟一口,名“幽冥钟”。钟亭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东崖禅寺仅存之物。

现有僧人日夜守亭撞钟。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有撞“幽冥钟”的特殊仪式。僧人边撞钟,边诵念佛号、偈、咒和经文。山中昼夜定时响起钟声,传示出佛教圣地的肃穆气氛。

化城寺西、神光岭头有肉身宝殿。又称月身宝殿、金地藏塔。唐贞元十年(794),新罗高僧金地藏(德号乔觉)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僧徒将其移葬岭上石塔中,后建殿宇以护石塔。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殿前有陡峻的台阶81级,顶有天桥,殿呈方形高十数丈,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中央有宝塔一座,七层八面,高17米,每层佛龛八座,均供奉金色地藏菩萨塑像,共56尊,十殿阎罗分立宝殿两侧。

神光岭下是上禅庵,原名景德堂,康熙年间,由玉琳国师弟子宗衍护建寺后,始改今名。该庵大殿宏伟明亮,所塑佛像极为精细,为九华山雕塑艺术珍宝。古人说:“九华诸寺,香火惟上禅堂最盛,风景惟上禅堂最佳,而院宇惟上禅堂最丽。”这里古树参天,有大树开花如串串古钱俗称金钱树,是古老稀有的孑遗树木,被列为九华山“三宝”之一。

百岁宫是一座古堡式建筑,上下五层依山建造。又名万年寺,可从祗园寺后攀石级上该寺。寺里有一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据《万年禅林历代流碑记序》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县(今北京芦沟桥)僧人海玉,字无瑕,24岁时由五台山步行到九华山东岭岩洞中,结茅为庵,不出山,不带弟子,以野果为食,并刺出身上的鲜血写成《华严经》81卷。他在山中住了102年,126岁时坐化圆寂。“明朝崇祯三年(1630),钦差大臣到九华山敬香,晚间有白光一道从山头射出,他遂连夜寻到发光地点,发现山洞里有一位已经坐化的老人。周围遗物腐烂,唯肉体保持原样,只是已经干缩,检视老人身旁的身世自传,才知道坐化已有3年。钦差禀报朝廷后,崇祯皇帝即敕封为“应身菩萨”,赐建百岁宫。现殿宇上下五层,最下一层即肉身殿。1988年,给无瑕肉身重新上漆、贴金,至今已保存360余年。

据寺僧传说,百岁宫于清朝咸丰末年曾遭火灾,众僧向禅师肉体跪求救火,禅师的双手忽由坐禅姿势变做遮火状,当即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浇熄大火,自此禅师双手便继续保持着遮火之状。

还有一种说法,无瑕死后,遵他生前所嘱,将尸体放入缸内,以石灰封缸,用木炭文火烧烤数十天。三年后启缸,其容颜如生,后浑身涂金,就成了现在见到的木乃伊。

1991年九华山慈明和尚于圆寂前对众生说:“我圆寂后身躯不会腐坏,希妥善保管。“在场的方丈答诺说:“若身躯不坏,以后则建殿供奉你的真身肉体。”1995年开缸,有二道白光从缸中发出,且芳香扑鼻。他身上的经珠散落,衣着腐坏,惟肉体保持如故。九华山佛教协会对此灵应十分重视,认为是真佛显示,已把慈明和尚肉体髹以漆防护,并建肉身宝殿以供世人敬奉。

看过以上景点,即可前往登天台正顶。

出九华街,经山脚下的通慧庵,上行就到回香阁,遥望双桃、打鼓、天台、十王诸峰,层峰叠翠,怪石峥嵘。登山的石级扶摇直上,仿佛直上天际。

岭下便是开阔的闵园谷地,是朝天台的必经之地,分上、中、下三部分,有慧居寺、海会寺、华严洞、闵园溪、竹海风光等名胜。

凤凰松在回龙桥边。因树形如展翅凤凰而得名。树高3米处枝分三股,中股曲形向上,形如凤凰翘首;一股斜伸微翘,再分两翼,犹如彩凤展翅;一股微曲下伸似凤尾下垂,“凤尾”下躺着一块斑驳大石,人称凤凰蛋。相传为东晋高僧杯渡所植,已有1400余年,画家李可染誉之为“天下第一松“。

过凤凰松,经九华莲社、普济寺、小舍利寺和华云庵遗址,便是闵园中最大的佛寺——慧居寺,出慧居寺,过龙溪峡谷,沿陡峻石级可达延寿寺。过了延寿寺便是复兴庵、朝阳庵,山路更为险峻,是登翠云庵最陡的一段山路。因翠云庵距山下的慧居寺和山上的天台寺路程都是一半,又名半山寺。庵内除了供奉金地藏王菩萨和千手观音菩萨外,还有道教之祖老子和儒教之祖孔子,是个三教合一的寺庙。

接下来的主要景点是拜经台。

平台上有一大寺院,门额题“古拜经台”四字,相传为金乔觉拜经之地,地藏王殿供桌前的石头上,还有一对浅浅的脚印,即是地藏王拜《华严经》时留下的。拜经台上景色尤为幽异,周围的奇峰怪石一眼看去是岭上有岭,峰外有峰,山风呼啸,似非人间,乃天中仙境。拜经台后岩壁上一石形似老鹰,名“大鹏听经石“。兀立在九华山的“第一峰”,直上直下近百米,像永世不灭的蜡烛,永照九华,故称蜡烛峰。峰顶还簇生着几棵枝叶平伸的奇松,似烛蕊,又似烛泪。

从这里,就可一鼓作气登上天台正顶了。

这天台正顶由两峰组成,东为龙头峰,“一”字排开,自南向北,长50余米,故俗名又叫做青龙背;西为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两峰之间一桥飞架,名为渡仙桥,桥梁上横刻“中天世界“四字。穿过桥下拱洞,便进入宽敞的天台寺,该寺原为金地藏潜修处,后为佛教徒朝拜“圣迹“处,又名地藏禅林。

天台峰是九华山风景最佳处,环顾脚下九十九峰起伏,多是圆锥形状,仿佛成千上万的尖尖莲花,耸立于云海之中。每当天朗气爽,北望长江,仿如一条蓝色彩带。南观黄山七十二峰,巍峨叠嶂。东眺太平湖水,波光浮跃。西看闵园竹林,郁郁葱葱。雨后初晴之际,观看云海和日出,波涛翻卷、霞光万道,“天台晓日”正是九华山十景之一。南宋吴潜说:“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正可做为一路行来的结束语。

九华山游程推荐

一日游程

上午参观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等着名寺院;下午去闵园(行驶20分钟)观赏竹海、凤凰松,参观尼庵群、乘缆车登天台。

二日游程

第一日,上午乘车到达九华街,去东崖宾馆或九华街其他住所投宿,稍作休息:下午参观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等古刹,晚上参观祗园寺佛事活动。

第二日,上午乘车去闵园(行驶20分钟):赏观竹海、凤凰松,参观尼庵群:下午在九华街选购土特产和纪念品;然后步行或乘缆车登上天台。晚上品素斋风味。

九华山名特小吃

九华素菜历史悠久,一直为游人香客津津乐道,原料多取本地所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银耳、黄花菜、地心菜、兰头、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冻粉、豆腐、面筋、新鲜蔬菜,素油制作,有上百个品种,营养丰富,久食不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