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60页(3133字)

天坛坐落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占地273万平方米,是北京6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最大的坛庙建筑。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于明嘉靖和清乾隆年间增修、改建,才建成这座规模宏伟、气象万千的建筑群。

天坛有两重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外两重坛墙上为圆形,下为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天坛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外坛则是一些祭天时的服务性设施。内坛建有“圜丘坛”和“祈谷坛”,天坛就是这两坛的总称。内坛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它们之间用宽30米,高于地面4米,总长360米的砖砌海墁大道相连接,这条大道又叫丹陛桥,象征上天庭要经过遥远漫长的路程。丹陛桥南接圜丘坛,北连祈谷坛,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皇帝走御道,大臣走王道,不可越制。

由天坛北门入内,经北天门、皇乾殿,便可到达祈年殿。这里是皇帝祈求年成丰收的地方。殿宇以天圆为平面设计的构思基础,是建筑在高6米,面积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的一座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台基分三层,每屋的边沿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和云望柱,南北台阶的中间还各有3块巨大的云龙石,雕艺精致,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

祈年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三层蓝色的琉璃瓦檐逐层收缩,殿顶是一个巨大的镏金顶,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尤为出色的是这座大殿的结构,它不用大梁长檩,三层殿檐全靠28根巨大的朱漆楠木柱和36块相互衔接的枋、桷支撑着。按照其位置和排列的不同,这些柱子又都有象征的含义,分别代表着:一年四季,12个月,12个时辰,24节气,28星宿……这些大木柱,据说都来自川滇深山中。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上有天然的龙凤花纹,,称“龙凤石”。祈年殿外形虽有三层,但实际上只是一层的连体。明代三重檐的瓦是上蓝、中黄、下绿,分别代表上天、皇帝和臣庶,清代改建后才用清一色的深蓝琉璃瓦,象征着蓝色的天空。

从祈年殿南出祈年门,沿着那条高且大的长甬道(即台基),可达皇穹宇。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为供奉皇天上帝及星辰风雨诸神牌位之处,有一种肃穆的气氛。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殿内天花板为贴金龙凤,80根金柱上是贴金缠枝莲,殿正中布置了汉白玉雕花石座,座上设龛,供奉“皇天上帝”神牌,其前方两侧各有四个方石台,是放置清代8位祖先牌位的地方。

在皇穹宇台阶前,还有3块奇妙的石板,这就是有名的“三音石”。站在靠近皇穹宇第1块石板上击一掌,可听到一声回音,站在第2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中两声回音,站第3块上击一掌,可听三声回音。这是因为音波从皇穹宇的正圆形围墙反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这圈圆形围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它有传声的妙用,非常有趣。由于圆围墙的反射作用,两个人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段的墙边,一人对墙说话在相当远的地方,另一人也能清楚地听到,简直象打电话一样。这是因声波的波长比围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束状沿着光滑的墙面有规则地连续反射前进所产生的。

当你在回音壁前去感受这一声学奇迹时,你会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出由衷的赞叹——真是不可思议!

皇穹宇往南,便是圜丘坛。是一座洁白如玉的三层白石圆坛,坐落在外方内圆的两重围墙里,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地点。因为是祭天的,所以把它砌成圆形,又因天是凌空的,所以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古代把天看作阳性,故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栏板的尺度和数目都是用阳数(奇数)来计算,即以一、三、五、七、九和它们的倍数来定。丘坛东南方有一座琉璃燔炉,祭祀时炉内焚烧松柏木,并将预先宰好的一头小犊送入炉内燃烧,在整个祭天仪式中,此炉一直燃烧。西南方有望灯台,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灯笼,灯内蜡烛为特制,燃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12个小时。

石坛最上层的那块圆形大理石,也极为神奇。站在它上面小声说话,声音竟会非常洪亮,被称为天心石,或太极石。这是由于音波传到四周的石栏后,又同时从四周迅速地折射回来产生的共鸣现象。这块圆石和三音石、回音壁,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也是极有创造精神的!圜丘坛两边有斋宫,那是皇帝祭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内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建筑。正殿是一座五间大殿,殿内没有梁柱,故称无梁殿,是北京稀有的建筑之一。殿前有石亭,内有一尊铜人,手持“斋戒”二字的牌子,以提醒皇帝专心斋戒。正殿后为寝宫,皇帝祭天前要到斋宫致斋三天,即不食荤、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近妇女等。自雍正后皇宫内又建斋宫,称内斋,祭天前先到内斋,举行仪式前几小时才到天坛外斋。从此天坛斋宫就成为皇帝祭天前的临时休息场所。

在祈谷坛东南,还有七星石。原为7块,系明代所置风水镇石,象征北斗七星。当初明代建都于北京,即开始寻觅祭天场所,传说一日夜里,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处,遂选定此处建天坛祀天。清乾隆时期又于东北方向加放一石,以示不忘皇室祖先。不少人认为这几块石头沾了几许仙气和王气,来这里下一小块,拿回家当“镇物。

古代的祭坛与作用

明清两代帝王的祭祀场所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天坛居南,地坛居北,月坛居西,日坛居东,地坛是祭祀皇地祗神的处所,日坛是祭祀太阳的处所,月坛是祭祀月亮的场所。

游览指南:

乘6、15、17、35、36联61、39、106等路车可达

电话:67022617

票价:门票4元,祈年殿10元

大殿中央4根“龙井柱”高19.2米,象征一年四季,中层12根金柱代表一年12个月;殿顶周长30丈,表示一月30天;外层12根檐柱表示一日12个时辰;内外檐柱共24根,象征一年24个节气。

古人相信“9”是所谓“阳数之极”,常用9来表示天体的至高和至大,所以圜丘坛的栏柱、台阶、砌坛的石块等等,都和“9”字有关,它们的数目不是9,就是9的倍数。如坛的上层中央有一块圆石,围绕这个中心向外有规律地砌着九环扇形石板。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为18块……第九环为81块。中层、下层各有九环同样的石板,下层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为止,恰是9的27倍。每层4门,每门的石阶为9级,每层都有雕龙栏杆,栏杆的数目为9的倍数,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

分享到: